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
湖光愁里碧,岩景梦中寒。到后松杉月,何人共晓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在诗歌中沉浸了三十年,完成这一首诗却感到相当困难。我有着来自恩师的深切关爱,全无任何在朝廷的喜悦。湖水反射出我的忧愁,山岩的景象让我梦见寒冷。来到这里,望着松树和杉树间的月亮,又有谁能与我共同欣赏这美景呢?
去完善
释义
1. 成此一名难:指及第艰难。
2. 恩门:指科举考试的进士科。
3. 无全:没有完全。
4. 帝里:都城,这里指的是长安。
5. 湖光:湖面的波光。
6. 愁里碧:指碧波在忧愁的人眼中看起来似乎都带着忧愁的色彩。
7. 岩景:山岩的风景。
8. 梦:梦中看到的景象。
9. 松杉月:月光下松树和杉树的身影。
10. 晓看:早上观赏景色。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作者用质朴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顾非熊科举及第后回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关切与期望。
首联“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顾非熊艰苦的求学史,以及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艰辛过程,表达了对顾非熊才学的敬佩之情。
颔联“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诗人通过对顾非熊及第后的待遇进行描述,表明顾非熊在朝廷中并无太多的欢乐,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在官场中的担忧。
颈联“湖光愁里碧,岩景梦中寒”,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美景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情感,并用“愁”和“寒”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顾非熊未来生活的关切。
尾联“到后松杉月,何人共晓看”,诗人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希望顾非熊能够在故乡过上宁静的生活,期待与他共同欣赏松杉间的明月,以此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具体年份无法考证。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正处于盛唐时期,社会繁荣、文化发展。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士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顾非熊是唐朝的一位文人,他在这个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并及第,准备回到茅山修道。
项斯作为顾非熊的朋友,在得知他及第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项斯表达了对顾非熊及第的祝贺,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文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对仕宦的看法。总的来说,《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这首诗反映了唐玄宗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