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
二松偃盖势曲拳,二松疏干凌风烟。
霜姿舒卷全于天,笑看草木争春妍。
杖藜谁子行蹁蹮,欲渡略彴回溪船。
令我清梦归林泉,漳江流驶行可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棵松树低垂弯曲地生长着,伸展的姿态犹如一个优雅的女子。它们的树干有些稀疏,却显得颇有风度。在风霜之中,它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两棵松树从容地看着周围的草木争夺春天的荣誉,似乎在嘲笑它们的短视。
有谁在拄着拐杖行走呢?那步伐轻盈,好像要渡过一座小桥回到船上。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家乡的林泉和清澈的漳江水。那些水流一直沿着溪流静静流淌,承载着我们美丽的梦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画:诗的题目,“题”指为书画作品所写的文字;
2. 张守:宋代文人;
3. 二松偃盖:指两棵松树;
4. 曲拳:弯曲盘结的样子;
5. 疏干:稀疏的树干;
6. 凌风烟:迎着风,顶着烟雾;
7. 霜姿:形容松树像傲霜而立的姿态;
8. 舒卷:伸展和卷缩;
9. 全于天:完全来自于自然的造化;
10. 笑看:欣赏;
11. 春妍:春天的美好;
12. 杖藜:拄着拐杖;
13. 谁子:有谁;
14. 行蹁蹮:行走不稳;
15. 欲渡:想要走过;
16. 略彴:独木桥;
17. 回溪船:逆流而上的小船;
18. 令我清梦归林泉:让我在梦境中回到山林之中;
19. 漳江:古代河流名;
20. 流驶:流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画》,是一首描绘画作的诗词。诗人以画笔为眼,将画面中的元素巧妙串联,巧妙地运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绘画的意境,使整首诗显得生动而富有情感。
首联“二松偃盖势曲拳,二松疏干凌风烟”,通过对画中两株松树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姿态和风采。诗人用“曲拳”和“疏干”两个形容词,分别表现了松树的造型美和生命力。
颔联“霜姿舒卷全于天,笑看草木争春妍”,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松树在风霜之中的坚韧与顽强,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气概。同时,通过对比松树的孤傲与周围草木的争相斗艳,突显出松树的独特魅力。
颈联“杖藜谁子行蹁蹮,欲渡略彴回溪船”,这一句中,诗人展示了画作中的人物,他在桥上过河,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杖藜”指拿着拐杖的人,而“行蹁蹮”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行走状态。
尾联“令我清梦归林泉,漳江流驶行可沿”,这是诗人对画作整体的感受,通过画作,他仿佛回到了山林泉石之间,感受到了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而漳江流水,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梦境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传达出了画作中的意境,令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画》是宋代诗人张守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北宋与南宋交替的历史阶段,战争频繁、政治局势复杂。
诗人张守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在北宋任职,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南方。在南方的日子里,他看到了很多民间疾苦,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题画》这首诗中,张守以画为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他在诗中描绘了画中美好的景色,同时也传达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