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彦光挽词
声驰太学俊游先,膏火穷年味绝编。
百战收名丹桂籍,一麾送老白云边。
心闲要路门无辙,岁恶穷阎爨有烟。
全福略无毫髪恨,更余身后一经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声驰太学中是才俊的先驱,耗尽心力研究和教授学问。
在百战中取得名声列入英雄之列,最后退居乡间生活悠然自在。
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关心和帮助他人度过困境。
没有一丝遗憾地过着美好的生活,他的功绩和教导将会传承给后人。
去完善
释义
1. 太学:古代国立最高学府,这里指翰林院或京师。
2. 俊游:有才干之人。
3. 膏火:灯火,比喻文人士子的精力和才华。
4. 穷年:在岁月艰难之时。
5. 绝编:形容刻苦攻读,这里意指勤学不倦。
6. 百战收名:历经百战获得功名。
7. 丹桂籍:指官吏名册,比喻功名。
8. 一麾:挥手示意,这里是谦辞。
9. 白云边:借指远离名利纷扰的地方。
10. 要路门:权贵之门。
11. 无辙:没有车马经过的痕迹,表示清静无争。
12. 岁恶:年景不好。
13. 穷阎:贫苦人家。
14. 爨有烟:意思是生活虽难但还有炊烟升起,表示勉强温饱。
15. 全福:完美的人生。
16. 毫髪恨:微小的遗憾。
17. 身后一经传:死后留下一部传世之作。
去完善
赏析
《惠彦光挽词》是一首悼念诗,诗人以生花妙笔表达了对故友的深深怀念。首先,诗人描绘了友人一生才情横溢、勤奋努力的形象,从其在太学的出色表现到为学业废寝忘食的情景,无不令人敬佩。接下来,诗人回顾了友人的功名成就,用"百战收名丹桂籍"描述了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事迹;又通过"一麾送老白云边"展现了友人晚年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随后,诗人用"心闲要路门无辙"表达了友人淡泊名利、远离纷争的品质;又以"岁恶穷阎爨有烟"描绘了在贫困潦倒的岁月里,友人为生计奔波的景象。尽管生活困苦,但诗人认为友人实现了人生的全福,即没有任何悔恨,并且在他身后还留下了传世之作。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友人一生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其深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惠彦光挽词》是南宋诗人张守的作品。据史书记载,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在这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尽管外部压力逐渐减小,但内部矛盾却日益尖锐,特别是儒家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受到威胁,这对于一生追求理想的张守而言无疑是一种困扰。
此外,张守本人在这一年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因政见不合被贬谪至地方任职,而这一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挽词》中所描绘的“寸草心难报春晖”一般,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的哀伤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