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明州高守喜雨
静倚炉薰听雨声,使君念虑在苍生。
十分唤起群龙睡,千里如同一手耕。
新绿沟塍鸣布谷,乱红庭院著流鶑。
禁林莫讶归来晚,待我丰年酒一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静静靠在炉边熏香听雨水声,让君王牵挂着天下百姓。
充分唤醒了沉睡的巨龙,就像一个人在千里之外耕耘。
田野里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庭院里满是飞舞的樱花。
别惊讶我在禁宫回来得晚,等我丰收之年一起喝酒庆祝。
去完善
释义
《上明州高守喜雨》注释:
1. 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
2. 高守:明州的太守,即地方长官。
3. 喜雨:指久旱之后降下及时好雨,使人喜悦。
4. 炉薰:炉香。薰,香气。
5.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高守。
6. 念虑:挂念,关心。
7. 苍生:百姓,民众。
8. 唤起:唤醒,叫醒。
9. 群龙:形容许多事物或人物。这里可能指地下的水脉。
10. 睡:沉睡,这里指地下水脉失去活力。
11. 一手耕:一人之力即可耕种,形容事情容易办成。
12. 新绿:新生绿叶,这里指庄稼生长。
13. 沟塍:田间的水沟和田埂。
14. 布谷:鸟名,其叫声像“布谷”,相传它的出现预示着春耕季节到来。
15. 乱红:繁花。
16. 庭院:房子前后用墙围成的空地。
17. 著:附着,落满。
18. 流鸎:飞翔的莺鸟,这里指莺啼。
19. 禁林:皇宫园林。
20. 莫讶:不要惊讶,别觉得奇怪。
21. 丰年:丰收之年。
22. 酒一行:喝一杯酒。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上明州高守喜雨》中,诗人释宝昙以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春雨的喜悦和对民生关怀的感激之情。
“静倚炉薰听雨声”,首句以炉香袅袅、雨声淅沥的画面勾勒出一个静谧的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基调。
“使君念虑在苍生”,点明了高守(地方长官)心系百姓的情怀,同时也是对民生的关切。他听雨的举动实则是思考百姓的生活状况。
“十分唤起群龙睡,千里如同一手耕”,这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雨水喻为唤醒沉睡的群龙,以比喻方式强调了春雨对农事的重要性。“千里如一”则表达了雨水对于土地滋养的普遍性。
“新绿沟塍鸣布谷,乱红庭院著流鸎”,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沟渠边的田野绿意盎然,布谷鸟欢唱;庭院里花团锦簇,流莺穿梭其间。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禁林莫讶归来晚,待我丰年酒一行”,这是诗人对高守的祝愿。"禁林"是皇宫周围的树林,这里借指高守的官邸。诗句的意思是,高守不必奇怪自己迟暮方归,因为他的付出使得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已足够成为他荣归故里的理由。
整首诗充满情感,通过对春雨的喜悦和对官员为民操劳的赞美,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民生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明州高守喜雨》是南宋诗人释宝昙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北方的蒙古帝国的军事压力下,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然而,浙江地区相对较为安定,农业生产较为繁荣。释宝昙作为一位僧侣诗人,他关注民生疾苦,对地方官员治理下的民众生活有着深深的同情。
明州(今浙江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渔业和农业都很发达。但由于天气原因,时常遭受旱涝灾害。当碰到久旱不雨的情况时,农民的生计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及时降雨的期盼成为当地百姓最关心的事之一。
当时,明州的知府高某(即高守)是个为民谋福祉的好官。在他任内,政务管理井然有序,且重视民生改善。恰巧释宝昙所在的寺庙位于明州城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上明州高守喜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