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柳
褭褭柳杨枝,当轩杂珮垂。
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
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依依杨柳枝,在窗前如珠帘般垂落。
它们交织着荫影,紧密相接;枝条分别独立,各具特色。
它们相依相靠,仿佛长久相伴;可一旦攀援摘下,又倍感离别伤感。
我喜爱这春天里的景象,只愿秋风慢些来临,别让它们轻易飘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褭褭:形容柔软下垂的样子。
2. 杂珮:古人佩戴的各种玉器。
3. 交阴:树木的阴影交织在一起。
4. 分条:分开枝条。
5. 宜:适合。
6. 因依:依赖、依靠。
7. 揽结:收拢、挽结。
8. 伤离:感伤离别。
9. 爱此:喜欢这。
10. 阳春色:春天时的美景。
11. 秋风莫遽吹:不要让秋风过早地吹拂。
去完善
赏析
《庭柳》赏析:
诗人以“褭褭柳杨枝,当轩杂珮垂”开篇,描绘出柳树翠绿的枝叶和摇曳的姿态,犹如春日里的一幅生动画卷。而当轩杂珮垂则形象地展现了柳树枝条的柔美的线条。接下来的诗句“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进一步描述了柳树的繁茂与生机勃勃。这里的“交阴共密”表现了柳树的枝繁叶茂,而“分条各自宜”则强调了柳树每根枝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美感。
诗人在第五句“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中,通过对比柳树之间的紧密相依,以及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了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最后两句“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表达出作者对这美丽的春色无尽的欣赏与喜爱,同时也寄予了希望秋风不要过早地带走这美好的愿景。整首诗以柳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离别之情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庭柳》是唐代诗人姚系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759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安史之乱(755-763)爆发后的几年,战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家国之情格外浓烈。姚系,祖籍苏州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为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的著名文人,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深得朝廷信任。
在《庭柳》这首诗中,姚系通过对庭柳由春至秋的变化,表现了时光流转和岁月更替的主题。春天时,庭柳抽枝发芽;夏天时,枝叶繁茂,绿意盎然;秋天时,落叶纷纷,枯枝低垂。这些景象代表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代文豪,姚系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他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关切。通过对庭柳的描绘,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福祉的期待。在战乱频仍的年月里,这样的诗句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