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
蝉鸣一何急,日暮秋风树。即此不胜愁,陇阴人更去。
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蝉叫声如此急促,夕阳下,秋风中的树木。这景象让人无法承受忧愁,而行人继续在阴影中离去。相遇和分离,都像是迷失了方向的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京西:指北京以西的地方,这里具体指当时的地理位置。
2. 遇旧识:遇到过去的相识。
3. 送往陇西:为友人送行到陇西。陇西,古地名,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4. 一何:多么。
5. 即此:现在这个时候,当下。
6. 胜:承受,承担。
7. 陇阴:指陇山之北,这里指遥远的北方。
8. 人更去:人们相继离去。
9. 亡羊路:失去羊只的道路,形容人生的道路充满变数,难以把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京西遇旧识”的情景作为开篇,暗含作者在送友人前往陇西的途中,一片悲伤、婉转的氛围扑面而来。诗中的“蝉鸣一何急”形象地描绘了夏日傍晚的蝉声,与后面的“日暮秋风树”形成对比,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也烘托出离别的伤感。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此时的心情——面对别离、人生无常,充满无力感。
后半部分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探讨重逢与失去的轮回,无论是重逢还是失去,都像迷失的羊一样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这种比喻富有哲理意味,使诗意得以升华,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中许多无法掌控的事情的感慨。同时,这种情感也与开头送别的氛围相呼应,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是唐代诗人姚系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58年)。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姚系作为一位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他的生活也受到了战乱的影响。他在京城长安遇到了昔日的友人,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多舛。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友人要被送往陇西地区,两人之间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感到担忧。姚系在诗中表达了这种忧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真挚情感。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姚系在面对战乱时的人生态度和友情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