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
秋山曾是共登临,感慨兰亭后视今。
炎热不过能炙手,笑谈未必到知心。
前言衮衮风波去,后约寥寥岁月深。
室迩岂应人自远,酒盟诗社要重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日山景仍与君共享,感叹过后再看今日兰亭盛会。
炽热炎炎不过炙热手,谈笑间亦难抵达心灵深处。
过往之事如风波远去,未来的约定需长久等待。
距离虽近却不应疏远彼此,重温美酒诗词之约。
去完善
释义
1. "秋山":指秋天的山景。
2. "共登临":一起登山游览。
3. "感慨兰亭":指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4. "后视今":回头看现在的时光。
5. "炎热":比喻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6. "炙手":形容热得烫手,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被社会压力压迫的感觉。
7. "笑谈":轻松愉快的谈话。
8. "未必到知心":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9. "前言":过去说过的话。
10. "衮衮":形容源源不断。
11. "风波":喻指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12. "后约":对未来的约定。
13. "寥":稀少。
14. "岁月深":时间流逝的速度变快。
15. "室迩":离得很近的屋子。
16. "人自远":人与人的距离逐渐疏远。
17. "酒盟":通过喝酒结成的盟约。
18. "诗社":以诗歌为主题的社团组织。
19. "重寻":再次寻找或重建。
去完善
赏析
王琮的这首《答友人》表达了他与友人对过去的共同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在首联以“秋山”、“兰亭”等意象唤起了与友人的美好时光,并巧妙地将现在的生活与之对比,表现出对过去岁月的感慨。颔联通过“炎热”、“笑谈”两个画面展现了人间百态,传达了知音难觅的现实处境。颈联则用“风波去”和“岁月深”勾勒出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世事如梦的人生感悟。尾联中,诗人以“室迩人自远”和“酒盟诗社”回应了友人的期盼,传达出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整首诗情感深沉,结构紧凑,令人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琮的《答友人》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诗人王琮(约950-1007年)生活在五代十国向宋初过渡的时期,此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但是宋代的科举制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文人墨客们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之风蔚然成潮。
王琮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即以文才著称,然而他因战乱未能获得进士功名,后来转向地方官职,辗转多地,均因政治斗争被排挤。经历了命运的多舛和人生的曲折之后,他选择以诗歌抒发胸臆,倾诉自己悲喜交加的心绪。
在《答友人》一诗中,王琮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共同追求的隐逸生活理想。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世事无常,期待与友人一起逃离尘世的纷扰,追寻心灵的平静。此诗抒发了诗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悲悯的情怀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