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友授徒
孤竹清风迥,尼坛化雨淋。
群英公乐育,何必羡华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立的小竹子在微风中摇曳,释迦牟尼讲法的坛子上雨水纷纷。众多英才在一起共同学习成长,又何必去羡慕那些华丽的花饰呢?
去完善
释义
1. 孤竹:指古代的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是商朝的诸侯国。这里用“孤竹”代指赵友直所处的时代环境。
2. 清风:指清廉的风气。
3. 迥:遥远。
4. 尼坛:指孔子讲学的场所,这里借指教育机构。
5. 化雨:指教化的恩泽。
6. 淋:浸润。
7. 群英:指众多英才。
8. 公乐育:共同享受教育之乐。
9. 华簪:华丽的簪子,这里用来比喻荣华富贵的地位。
去完善
赏析
《赋友授徒》这首诗是赵友直的一首描绘教育和师生关系的作品。首句“孤竹清风迥”中的“孤竹”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这里代指有德行的儒生。“清风迥”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儒生的清高品格。次句“尼坛化雨淋”则通过比喻表达了教师(尤其是儒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化雨”一词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意指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滋润万物,使学生们茁壮成长。接下来的“群英公乐育”描述了众多英才聚集在一起接受教育的场景。最后一句“何必羡华簪”是对教育作用的进一步强调:教师们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不再羡慕那些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友授徒》是南宋诗人赵友直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250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
赵友直,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南宋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他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漫长的科举生涯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学问,探讨人生。
在这一时期,南宋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疆土丧失,百姓疾苦。赵友直虽然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但他并未置身于世事之外,而是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