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鹭鸶
如鹇非鹤自精神,天地江湖快尔生。
既不鹃吟因甚瘦,何尝食素也能清。
随身钓具去无计,到处画图来便成。
见说得鱼归较晚,芦花滩上月偏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话译文:
如同仙鹤一般高洁的精神,在天地江湖之间生活得非常快乐。
既没有像杜鹃那样哀鸣导致身体消瘦,也不需要吃斋才能保持清白。
自由自在地去钓鱼,随处都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
听说因为抓鱼回来得比较晚,所以芦苇滩上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
去完善
释义
1. 鹇:一种像鹤的水鸟,这里用来形容鹭鸶的神韵。
2. 天地江湖:广阔的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水域等。
3. 快尔生:快乐地生活。
4. 鹃吟:杜鹃的鸣叫,这里用以比喻鹭鸶的叫声。
5. 因甚瘦:为什么会如此瘦弱。
6. 何尝:未曾,表示否定。
7. 素:指素食。
8. 清:指清洁,这里借指鹭鸶的生活习性。
9. 随身钓具:指鹭鸶捕鱼的工具。
10. 去无计:无法离开。
11. 画图:指鹭鸶在水中的倒影。
12. 见说:听说。
13. 得鱼:捕捉到鱼。
14. 归较晚:回家比较晚。
15. 芦花滩:长满芦花的河滩。
16. 月偏明:月亮格外明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咏鹭鸶》以白鹭为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首联描绘了白鹭的独特气质,如同仙鹤一般超凡脱俗,生活在天地江湖之间,自由自在。颔联则通过对比杜鹃和白鹭的形象,暗示白鹭的清瘦并非因饥饿所致,而是其自然本性使然。颈联则描绘了白鹭随身的钓具和四海为家的豪放形象,尾联则以鹭鸶捕鱼晚归为背景,展现了月色下的芦花滩头的美景。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鹭鸶》是明朝诗人邵棠的一首描绘白鹭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时期,大约在公元1368年至1644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创作,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活跃在这个时代,如杨慎、杨基等。
在创作这首《咏鹭鸶》时,邵棠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早年曾担任过地方官,但由于不满宦官弄权,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他转向了诗歌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倾注于诗歌之中。
《咏鹭鸶》这首诗创作于邵棠隐居期间,他通过对白鹭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这首诗中,白鹭象征着纯洁和高雅,代表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