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宿方山余庵
世上飞尘不到山,萧萧佛屋两三间。
老僧饱玩松花月,春去春来意自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尘世喧嚣纷扰远离山林,几间静寂的庙宇静谧无声。
老僧人悠然自得赏玩松花明月,任春去春来自如逍遥。
去完善
释义
1. 方山:地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境内。
2. 余庵:寺庙名称,位于方山上。
3. 世上飞尘:指世俗世界的纷扰与烦恼。
4. 萧萧:此处形容寺庙的静谧与宁静。
5. 老僧:年老的僧人。
6. 松花月:指春天的景象。松花粉在春季飘落,月色朦胧,形成一种美丽的景色。
7. 意自闲:指老僧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不追逐名利,心境自然平和。
去完善
赏析
《托宿方山余庵》是明朝诗人邵棠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五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和超脱的意境,展现了方山余庵这一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丽。诗人在观察和欣赏这个远离世俗纷扰的佛教圣地时,从内心深处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世上飞尘不到山”,形象地描绘了方山余庵地处偏远、与世隔绝的特点。这里的山上没有繁华世界的尘埃,显得格外清新脱俗。这种静谧的环境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心灵庇护所。
紧接着,诗人用“萧萧佛屋两三间”勾勒出了方山余庵的具体景象。寥寥数笔,将寺庙的简朴与宁静呈现出来。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
第三句“老僧饱玩松花月”,进一步展示了方山余庵的自然美景。这里的老僧生活得十分悠闲,他们沉浸在春天的花海和月光下松树的优美之中,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这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春去春来意自闲”,传达了诗人对方山余庵的赞美之情。无论是春天的繁花似锦,还是秋天的落叶满地,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赞美这个地方的春天和秋天,表达了对他乡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之,《托宿方山余庵》这首诗通过对方山余庵的自然景色和佛教圣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诗歌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托宿方山余庵》出自南宋诗人邵棠之手。邵棠(约公元1143年-1215年以后),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晚年移居方山,建造了一座名叫“余庵”的草庐。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寓情于景,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情感。
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南宋与金国达成和议,暂时和平共处。但是,宋金关系仍然紧张,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邵棠选择远离尘嚣,寄情山水,追求心灵的宁静。
在邵棠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并未放弃文学创作,反而更加专注于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研究与创作。在晚年移居方山后,他更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以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