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雨中闻笛
余寒欺酒不成醺,转觉供诗景物新。
篛笠带归山路雨,竹箫吹老陇梅春。
田君泉石闲招隐,颜子箪瓢自食贫。
莫诧柴门回俗驾,东风不受庾公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余下的寒冷让人感到饮酒无法让人微醺,反而觉得这是给诗歌创作的新的灵感来源。带着斗笠行走在回归乡间山路上,遭遇春雨,吹奏竹箫让田园的老梅焕发生机。田君在山间的泉水和石头旁悠闲地过着隐逸的生活,颜子则乐于用一箪一瓢过着自己简朴而清贫的日子。不要惊讶于简陋的柴门外有人驾车前来,因为这些世俗的车马在春风的吹拂下不会沾染到庾公那样的尘杂。
去完善
释义
1. "余寒欺酒不成醺":"余寒"指的是春天的寒气还未完全消散;"欺酒"形象地描绘出春天寒气在无形中对酒的冷效果;"不成醺"指因寒冷使得喝酒无法产生醉意。
2. "转觉供诗景物新":"转觉"表示逐渐感觉到;"供诗"指为写诗提供素材;"景物新"描述的是万物复苏,景色清新的景象。
3. "篛笠带归山路雨":"篛笠"是用竹篾编织的斗笠;"带归山"意思是带着它行走在山路上;"路雨"就是路上的雨。这句话的意思是撑着斗笠冒雨行走在归山途中。
4. "竹箫吹老陇梅春":"竹箫"是一种竹子做的箫乐器;"吹老"表示用箫声吹奏衰老的主题;"陇梅春"是来源于南北朝诗人陆凯的诗"聊题一片叶,寄与陇头人"中的意象,这里借指梅花开放时的春意。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竹箫演奏的曲子使陇梅展现出春天的气息。
5. "田君泉石闲招隐":"田君"指的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别号;"泉石"是指山水景观;"闲招隐"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达作者想要过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6. "颜子箪瓢自食贫":"颜子"指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箪瓢"原指盛饭和水的器具,这里用来象征简朴的生活;"自食贫"表示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这句话是借用颜回的典故表达作者甘于清贫生活的态度。
7. "莫诧柴门回俗驾,东风不受庾公尘":"莫诧"表示不要惊讶;"柴门"指的是简陋的门户;"回俗驾"是劝诫世俗之人不要在门前徘徊;"东风"是春天的风;"庾公尘"源自南朝文学家庾信的诗句“秋风起,落叶满长安”,这里用来形容世俗尘埃。最后两句是告诉世人,作者虽然身处陋室,但心中却如春天般洁净无尘,不为世俗所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中的山村风光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恬适。首联写春天的寒冷尚未完全消散,诗人饮酒不能达到微醺的状态,但他转而发现周围的景色变得新鲜美丽,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颔联通过戴笠、吹箫的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置身于春雨之中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颈联则通过与“田君”的交往以及“颜子”的自得表现,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尾联则以“柴门”、“俗驾”等词,委婉地表明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显示出诗人高洁的品格。整首诗以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春雨中诗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山雨中闻笛》是唐代诗人邵棠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国家。
邵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朝政黑暗,辞官回乡。在乡间,他过着田园生活,与农民为伍,体验民间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大多描绘了农村风光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百姓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春山雨中闻笛》中,邵棠通过对春山、春雨、笛声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然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却充满了战争和动荡,这使得诗人无法完全沉浸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因此,这首诗也透露出一丝忧虑和惆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