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山寒律琯又飞灰,万壑松风冬起雷。
风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霁日徘徊。
无人献袜抛尘屦,有客传觞酦冻醅。
天地不教阳德尽,韦编曾叩伏羲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寒冷季节又飞起烟雾,千万峡谷中松涛如同冬日雷霆。
风光依然但云雾黯淡,初晴的雪地阳光来回徘徊。
没有人献上袜子丢弃鞋履,有客人传来酒觞品尝冷酒。
天地不会让阳光完全消失,编写的书卷曾引导我们探寻伏羲。
去完善
释义
山寒律琯又飞灰:此句中的"律琯"是指古代测度节气的竹管,用来确定冬至等节气的时间;"飞灰"指的是冬至节气时,阳气逐渐增长的景象。整句意思为寒冷的冬天,山间的律琯再次出现飞灰的景象,意味着冬至的到来。
万壑松风冬起雷:"壑"意为山谷;"松风"是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冬起雷"是形容冬天的风声像雷声一样响亮。整句意思是万壑间吹过的松风在冬日里如同雷鸣一般。
风景不殊云黯淡:"风景不殊"表示景色并无太大的变化;"云黯淡"是描述天空中乌云密布的情景。整句意思是虽然时节变换,但周围的景色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云彩变得黯淡无光。
雪霜初霁日徘徊:"雪霜"指冬天的雪和霜;"初霁"是说刚刚放晴的天气;"日徘徊"是描述太阳在空中缓慢移动的情景。整句意思是雪霜覆盖的大地刚刚放晴,太阳在空中慢慢移动。
无人献袜抛尘屦:"献袜"是一个典故,相传东汉时期有个叫王乔的人能在冬天用靴子装满食物送给邻居;"尘屦"是指王乔装食物的靴子。整句意思是没有人在冬至这天像王乔那样用鞋子装食物来互赠邻里。
有客传觞酦冻醅:"传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饮酒习俗;"酦冻醅"是指发酵过的酒。整句意思是虽有客人前来喝酒,但冬至这天仍然显得有些寒冷。
天地不教阳德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冬天寒气逼人,但天地的阳气并未完全消失。
韦编曾叩伏羲来:"韦编"是古代书籍的名称,这里借指书籍;"叩"是请教的意思;"伏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整句意思是翻阅古籍,试图从书中探寻冬至这一天的秘密和古人的智慧。
去完善
赏析
《冬至》一诗借景抒情,生动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和作者的心境。首联“山寒律琯又飞灰,万壑松风冬起雷”,以寒冷的群山、飞落的律琯灰以及山中松风的轰鸣声勾勒出一幅冬日景象。颔联“风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霁日徘徊”则进一步渲染了冬至时分阴冷、昏暗的氛围。颈联“无人献袜抛尘屦,有客传觞酦冻醅”通过无人献袜及有客传酒的细节描写,传递出冬至时的寂寥与热闹共存的情景。尾联“天地不教阳德尽,韦编曾叩伏羲来”则表达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尽管冬至时阳气渐弱,但新的生机正孕育其中,就像古代智者伏羲教导我们的智慧一样。全诗在描述自然景物的同时,亦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达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至》是南宋诗人马廷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279年之前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正值蒙古大军南下攻宋,南宋朝廷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梧居士,江西乐平人。他曾历任尚书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要职,因秉公廉洁、正直敢言而受到时人的敬重。然而,面对蒙古大军的攻势,南宋朝廷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使得马廷鸾感叹时事艰辛。他在担任尚书右丞时,曾上疏陈时政之弊,请求罢免权臣贾似道,但因贾似道权势熏天而未能实现。后来,马廷鸾在任左丞期间,又因为直言进谏而被罢免。
在这个特殊时期,马廷鸾忧国忧民,深感国家兴亡的责任重大。他在《冬至》一诗中表达了这种家国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中写道:“寒谷春生早,晴梅腊前开。猎风吹劲草,冻合玉楼台。”描述了冬至时节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廷鸾在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下,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