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建康知录操襟兄
虎鞯尚落诸贤后,鴈塔谁知几榜前。
尽向心田宽地步,却将官职信天缘。
难忘旧日钟山阁,易趁东风上水船。
王谢诸人英烈在,问今何策可筹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虎皮尚未跟从诸位贤者身后落下,大雁和塔谁又知道已经站在前面多少次了。所有人的心地都已尽力拓宽,但对官职的认同还主要依赖于天意。难以忘记过去在钟山阁的岁月,如今随着东风的吹拂,更加容易登上顺水之舟。王谢等人的英勇事迹还在流传,请问现在有什么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筹划边疆问题呢?
去完善
释义
1. 建康:古地名,即今天的南京市。
2. 知录: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负责记录和管理文书档案等事务。
3. 马廷鸾:南宋末年的一位诗人,曾任礼部尚书等职。
4. 虎鞯:指虎皮制成的马鞍垫,这里代指马廷鸾的坐骑。
5. 雁塔:即雁塔,位于江苏南京地区,相传是大雁栖息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
6. 钟山:位于南京市郊的一座山,这里代指南京城。
7. 王谢:指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等人,他们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建康知录操襟兄》中,诗人马廷鸾以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鼓励、怀念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诗的首联借虎鞯和雁塔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从容面对困境的心态;颔联则通过对心田宽地和官职天缘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要求和鼓励:要有宽阔的心胸和坦然面对官职升迁的态度。颈联则通过钟山阁和上水船的意象,表达出诗人对过往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满怀信心的心境。尾联则以王谢诸人的英勇事迹为例,发出了询问:今天的我们,有哪些策略可以应对边疆的问题?整首诗既表达了友情又寄托了家国之思,流露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建康知录操襟兄》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马廷鸾所作。这首诗作于公元1264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马廷鸾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因直言敢谏而遭到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感民生疾苦,对国家前途担忧。
马廷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操襟兄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在诗中,他提到“船头昨日雁声哀”,表达了他对南宋末年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的痛心。此外,他还描述了建康地区的繁华景象,以及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情。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马廷鸾作为一个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同情。这种情怀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珍贵。总之,《送建康知录操襟兄》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更是马廷鸾以文字传达忧国忧民精神的有力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