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荷渚归越
湘湖莼线正宜羹,一舸涛江泛晓晴。
屋破不妨从客借,田荒自欲课奴耕。
不随不激真吾事,乍佞乍贤皆世情。
从此一麾江海去,西风断鴈冷无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湘湖煮莼菜正适合做汤羹,一只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江面泛起晨曦。破旧的房子不妨向游客借用,荒芜的土地自然想雇佣农奴来耕种。既不过度激进也不随波逐流才合乎我的本意,时而亲善时而刁钻都不过是世间情理。此后我将挥袖告别江湖,西风吹走失群的孤雁,只留下静谧无声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湘湖:地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
2. 莼线:莼菜做成的汤或羹。
3. 一舸:一条船;舸,大船。
4. 涛江:形容江水波涛汹涌的样子。
5. 泛晓晴:指在清晨阳光照耀下行驶在江面上的景象。
6. 屋破不妨从客借:即使房屋破旧,也不妨向朋友借用。
7. 田荒:田地荒芜,无人耕种。
8. 课奴耕:驱使奴隶去耕种。
9. 不随不激真吾事:不做随波逐流也不做激进的事情,这才是我真正要做的事。
10. 乍佞乍贤皆世情:一会儿谄媚、一会儿表现贤良,这都是世间的人情世故。
11. 一麾江海去:挥一挥手,辞别江湖,前往远方。
12. 西风断雁冷无声:形容秋天萧瑟的景象,大雁南飞,西风凛冽,一切都显得冷冷清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荷渚归越”,是赵汝绩写给自己朋友的一首送别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期待。
首联以湘湖的莼菜线为引,暗含与友人共品佳肴的亲密场景,同时又描绘了江上晨光的景色。诗人通过优美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惜别之情。
颔联以屋破、田荒的社会现象为例,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批评。诗人认为即使是自己的住所破损或田地荒芜,也不应该妨碍他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既不想随大流随波逐流,也不愿过于激进,这种独立而不失理智的态度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尾联诗人预想到友人离去后的寂寞生活,并通过西风中的断雁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在此时此地的孤独心境。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对朋友的牵挂。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社会现象以及人生态度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荷渚归越》是南宋诗人赵汝绩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这个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
在这个时期,赵汝绩作为南宋官员,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他曾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权臣排挤,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民生疾苦。在诗人的晚年,他辞官回乡,过着淡泊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业和茶叶贸易非常繁荣。然而,随着经济的繁荣,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人民生活并不富裕。这使赵汝绩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出对民生关切的情怀。
《送荷渚归越》一诗正是反映了诗人这种关怀民生的思想感情。诗中以荷渚隐喻为民请命的贤人,表达对荷渚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诗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是诗人自己人生态度的体现,体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