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无罪言

标题包含
无罪言
哀哀民何辜,遭此凶歉厄。 初闻数米炊,次复并日食。 草根掘欲尽,木皮屑不给。 疲老就枯僵,少壮作捐瘠。 千百存什一,乌喙仍菜色。 朝忧夕恐惧,不得见新麦。 城市逐末徒,奔走困贵籴。 剥床遂及肤,近半死于疫。 吾皇素仁惠,一念轸饥溺。 发粟通有无,宽逋已征索。 郡县乏宣化,鞭扑庭下赤。 贪官猴而冠,健吏虎而翼。 天灾偶参会,人意莫致诘。 淮楚困烽尘,荆蜀毙锋镝。 湘潭烦调戍,洪赣事供亿。 昔闻惟内地,可以称乐国。 岂料一年饥,狼狈如此极。 公卿饱舆台,王侯罗第宅。 私财足苞苴,公帑罄符籍。 匪难活民命,何以寿国脉。 子牟心徒劳,之武壮自惜。 安得扣九关,玉阶面咫尺。 天地本至仁,君臣愿一德。 贤人斯在位,能者各效职。 太守务循良,监司去姑息。 智则谋朝野,勇则卫疆埸。 自然风雨时,自然稼穑植。 自然至龢生,自然元气实。 何忧乎驩兜,何畏乎强敌。 勿罪狂斐言,斯言定金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姓无辜,怎会遭遇这样的灾祸。 刚开始听到每天只能吃数米粥,接着是两天吃一顿饭。 挖光了草根还不够,剥去了树皮也无济于事。 疲惫的老者逐渐枯萎僵硬,年轻的壮丁也日渐消瘦。 存活的百人中仅有十人,他们脸色发黑依旧吃不饱饭。 从早到晚都担忧不已,等待不到新麦的到来。 城市中的人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却困于物价高昂难以获得粮食。 饥饿让人近乎半死,疫病更是要了他们的命。 我们的皇上一直仁慈,关注着百姓的温饱。 发放粮食以通有无,减免债务不再催讨。 但郡县的官员不擅长教化民众,只在法庭上对人动用鞭刑。 贪官污吏如同戴着帽子的猴子,强硬的官吏如虎添翼。 天灾与人祸偶然交会,人们的意见却被忽视。 淮楚之地饱受战乱之苦,荆蜀地区死于兵刃之下。 湘潭地区疲于调防,洪赣地区忙于供应。 过去只听说内地,可以被称为安乐之国。 哪里想到一年的饥荒,让这里陷入如此困境。 公卿贵族们过着富足的生活,王侯们住在豪宅之中。 私人财产足够贿赂,国库却已经空无一物。 如果不能救助百姓,如何维持国家的血脉? 我心中忧虑却无法改变现状,勇往直前却又自我珍惜。 如何才能来到皇宫前,面对面的与皇帝谈论民生? 天地之间最本质的是仁爱,君主与大臣的愿望应该是一致的。 贤能的人应该在位,有能力的人应该各司其职。 太守应该致力于公正廉洁,监察人员应去除姑息。 智者在朝野谋划,勇者在边疆保卫国家。 自然而然风雨适时,自然而然庄稼生长。 自然而然达到和谐共生,自然而然元气充实。 不用担心那些奸邪之人,不畏惧那些强大的敌人。 不要责怪我这狂妄的言论,这番话足以抵挡刀剑。
去完善
释义
1. 无罪言:题目,表示这诗的内容是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不要因此获罪。 2. 哀哀民何辜:表达民众的悲苦处境,意思是可怜的百姓有什么罪过? 3. 凶歉厄:指灾荒的困境。 4. 数米炊:描述粮食短缺的状况,每粒米都要数着用。 5. 并日食:指两天并一天过,形容艰苦度日。 6. 草根掘欲尽,木皮屑不给:草木都已被挖光,无法果腹。 7. 疲老就枯僵,少壮作捐瘠:描述老人和年轻人因饥饿而病弱。 8. 乌喙仍菜色:乌喙是指乌鸦,这句意指人们饿得脸色苍白,像乌鸦一样。 9. 朝忧夕恐惧,不得见新麦:整日担忧恐慌,因为看不到新的收成。 10. 城市逐末徒,奔走困贵籴:在城市里的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奔波,被高昂的粮价困扰。 11. 剥床遂及肤,近半死于疫:描绘百姓困苦,疾病肆虐,近半人口因疫病去世。 12. 吾皇素仁惠:赞美皇帝一直以来都是仁爱惠民的。 13. 发粟通有无:指开放国库,发放粮食以调剂民众需求。 14. 宽逋已征索:减免债务,不再追缴欠款。 15. 鞭扑庭下赤:斥责官吏对百姓施以严刑拷打。 16. 贪官猴而冠,健吏虎而翼:讽刺贪官污吏犹如戴帽子的猴子,助纣为虐的官员则是长了翅膀的老虎。 17. 天灾偶参会,人意莫致诘:虽然天灾与人为因素相互影响,但很难追究其责任。 18. 淮楚困烽尘,荆蜀毙锋镝:淮水流域、楚地遭受战乱的困扰,荆、蜀等地则因战乱丧亡。 19. 湘潭烦调戍,洪赣事供亿:湖南、江西等地既要征兵又要供给军需物资,局势紧张。 20. 内地的乐国:原指富饶繁华的地方,这里指出事至此,连过去被认为是乐土的地方也未能幸免。 21. 狼狈如此极:形容民众困苦至极。 22. 公卿饱舆台,王侯罗第宅:贵族高官生活奢侈,金银满屋。 23. 苞苴:贿赂、贪污的财物。 24. 足苞苴,公帑罄符籍:意为贪官污吏占有了大量的国家财富。 25. 匪难活民命,何以寿国脉:如果不能救活百姓,国家怎么能长久生存下去呢? 26. 子牟心徒劳,之武壮自惜:孟子、之武等贤人能人虽有心报效国家,但因形势所迫而无法实现抱负。 27. 安得扣九关,玉阶面咫尺:渴望接近权力中心,向皇帝进谏治国之道。 28. 君臣愿一德:希望君主和臣民同心同德,共同为国家和民族福祉而努力。 29. 贤人在位,能者各效职:任命贤能的人各司其职,发挥才能为国家效力。 30. 太守务循良,监司去姑息:地方长官要廉洁自律,关爱民生;监察官员要秉公执法,摒弃纵容贪腐的行为。 31. 智则谋朝野,勇则卫疆埸:智者献谋献策,勇敢者捍卫国土。 32. 自然稼穑植: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 33. 自然至龢生,自然元气实: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昌盛。 34. 何忧乎驩兜,何畏乎强敌:当国泰民安之时,何须忧虑外患的入侵。 35. 勿罪狂斐言,斯言定金石:作者请求勿因这篇直言不讳的文章治罪于他,因为他所说的是真诚而坚定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无罪言》,实际则是诗人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感表达。在诗中,诗人详细描绘了灾荒之年民众的困苦生活情景,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批判了官场的腐败现象,提出了改良政体的设想。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描述灾荒时期的民众苦难,诗人采用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民间的悲惨境况;二是歌颂皇帝的仁惠和救灾措施,以及对于贪污官员的鞭挞;三是提出革新政治的构想,希望国家能够进入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太平盛世。 整体而言,该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显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罪言》是明朝诗人赵汝绩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正值赵汝绩在官场上的关键时期。他在任御史期间,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而受到排挤和陷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表达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的诗篇。 赵汝绩生活在明朝晚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明神宗在位时,宦官权力逐渐增强,政治斗争激烈,官僚体制日益腐化。赵汝绩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对这种现象深感痛心,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切和对贪官污吏的愤怒。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赵汝绩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空山”、“孤月”等,来表达自己孤独的心境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他也通过描绘自己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斗争中所面临的困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心声,也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历史教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