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歌
空山老桐劲如铁,英枝翦翦夜撑月。
霜风著子涵玉膏,烈手崇朝剖融结。
别令刳木环清泉,翠缸纸羃笼轻烟。
霏霏玄雾扫难聚,断犀烹炼凝蛟涎。
和成万杵捣圭璧,良工欲售常自惜。
绝怜剡水多夭藤,又虑端溪欠奇石。
久知此艺人罕精,作者未必识者明。
九华山下祝公子,颇以胶法成其名。
相逢但问诗有几,以诗换墨两自喜。
酴醾园馆已谢春,杨柳池塘正藏水。
薰风拂拂吹砚波,呼儿教作病手磨。
须臾满砚片云黑,无诗可写如君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空山老桐如同钢铁般坚韧,参天树梢在夜晚撑起月色。
霜降时节,风吹着果实包裹着甘美的露水,犹如烈焰般的手指划破晨雾。
另请工匠挖凿木板环绕清池,用翠绿的瓷缸和宣纸笼罩着轻盈的烟雾。
微妙的黑色雾气难以捉摸,打断犀牛角与燃烧的水精炼制出蛟龙的唾液。
精心调制成万锤打造的瑰宝,优秀的工匠总是对自己作品珍惜无比。
婉转的剡溪水边长满嫩绿藤条,同时也担忧端溪缺乏美丽的奇石。
一直以来都知道这技艺非凡,而创造者未必能得到世人的赏识。
九华山下的祝公子,因独特的胶法制墨而小有名气。
偶遇时只是谈论诗歌有多少,互换墨宝让人欢喜。
荼蘼花开的园馆已过了春天,池塘边的柳树正好蓄水。
暖风吹过,轻轻拂过书桌上的墨迹,呼唤儿子一起努力研磨。
瞬间墨池满满,浓黑的墨汁如片片云彩,我却没有诗篇可以书写给你看。
去完善
释义
空山:这里指大山。
老桐:老桐树,古人常用桐木制作墨。
英枝:树木挺拔的枝条。
翦翦:整齐有序的样子。
夜撑月:形容老桐树枝在月光下显得很有力。
崇朝:一整个早晨。
剖融结:这里指将矿石研磨成粉末。
刳木:挖空的木头。
清泉:清澈的泉水。
翠缸:绿色的瓷缸。
纸羃:用纸覆盖。
轻烟:墨汁磨研时的状态。
霏霏:云雾迷茫的样子。
玄雾:指墨汁研磨时产生的烟雾。
断犀烹炼:用犀牛角制作墨。
凝蛟涎:比喻墨的浓度。
万杵:形容多次研磨。
捣圭璧:将墨块研磨成细腻的墨粉。
剡水:浙江嵊州一带出产的墨。
夭藤:柔弱的藤条。
端溪:广东肇庆的端砚,是制墨的上好砚台。
罕精:很少有人精通制墨技术。
作者:制墨的人。
祝公子:指的是祝允明,明朝著名的书法家。
胶法:指制作墨的方法。
薰风:和煦的风。
诗有几:这里指创作的诗篇有多少。
去完善
赏析
《墨歌》赵汝绩:这首诗通过描绘制作墨的过程,表达出作者对于墨的热爱与执着。诗歌首先描述了制作墨的原材料——劲如铁的老桐树,以及英枝剪剪的夜撑月景象。接着,描绘了霜风著子的情景,表现出制作墨的艰辛过程。在诗句中,“烈手崇朝剖融结”表现了制墨者的坚毅精神和精湛技艺。接下来的诗句则描述了制作墨的具体步骤,如刳木环清泉、翠缸纸羃笼轻烟等。这些细致的场景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制作墨的匠心独具。
诗人通过对制作墨过程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墨的热爱。同时,他也意识到,制作墨的技艺并非人人都能掌握,这需要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因此,他感叹道:“久知此艺人罕精,作者未必识者明。”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于真正懂得欣赏墨的人稀少的现象的忧虑。
在诗的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位名叫祝公子的制墨高手,他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作者通过与祝公子的相遇,表达了对于诗词与墨的珍视。诗人在诗句中写到:“相逢但问诗有几,以诗换墨两自喜。”这句诗展现了作者以诗换墨、相互欣赏的高尚情操。最后,诗人以“无诗可写如君何”作为结尾,表达了对于无法用诗词来赞美墨艺的遗憾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绩(约1595-1637)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才华横溢,作品涉及山水、田园等多种题材。在赵汝绩的诗集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名为《墨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墨歌》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在这种背景下,赵汝绩选择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以笔墨为友,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赵汝绩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高中。这使得他倍感失落,但也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兴亡,用自己的诗歌作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时代背景方面,明朝末年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一方面,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人们在思想上更加开放;另一方面,西方科技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环境下,赵汝绩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传统,又勇敢地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使自己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