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望庐山

标题包含
望庐山
庐山何峻极,一望尽苍清。 不辨松杉色,谁闻钟磬声。 飞崖悬瀑布,幽谷语春鶑。 堪羡岩栖士,空余人世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庐山是如此的高峻险要,一眼望去全是苍翠的绿色。在这里已经分不清松树和杉树的颜色,也无法听到钟声和磬声。悬崖峭壁上悬挂着瀑布,幽深的山谷中传来春天的莺啼。真让人向往那些生活在山岩上的隐士,他们早已放下了人世间的种种感情。
去完善
释义
1. 庐山: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著名山脉。 2. 峻极:形容山势高峻。 3. 苍清:深青色;这里形容庐山的颜色。 4. 不辨松杉色:无法分辨松树和杉树的颜色。 5. 钟磬声:佛教寺庙里的钟声和磬声;这里指庐山上寺院的宗教活动声音。 6. 飞崖悬瀑布:形容庐山上悬崖峭壁和瀑布的美景。 7. 幽谷语春鶑:在幽深的山谷中听到春天的莺鸣之声。 8. 岩栖士:隐居于山林的人;这里指居住在庐山上的僧侣或隐士。
去完善
赏析
《望庐山》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观景色和诗人的感慨之情。诗人以“庐山何峻极,一望尽苍清”开篇,点出了庐山的高峻和深远,使读者立刻感受到庐山的壮丽景色。接下来的诗句“不辨松杉色,谁闻钟磬声”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庐山美景时的惊叹和敬畏之心。接着的“飞崖悬瀑布,幽谷语春鶑”更具体地描述了庐山的景观,飞崖、悬瀑、幽谷、春鶯等元素都展现出庐山的自然之美。最后,诗人以“堪羡岩栖士,空余人世情”结尾,表达了自己对庐山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庐山》是南宋诗人赵公豫所作的一首描绘庐山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59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赵公豫被任命为江州(今江西九江)通判,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在任职期间,他有机会游览庐山,并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北方领土大量丧失,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赵公豫作为一位地方官员,深知国家重任在肩,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为国家做出贡献。庐山的美景给他带来了愉悦的心情,也激发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赵公豫在庐山游览时,不仅领略了庐山的壮丽风光,还对庐山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赵公豫深受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响,将他的所见所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望庐山》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