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溪边的野花与心中的禅意相互映照,即便无言相对,也已心领神会。

去完善
释义
禅意:佛教修行中追求的心灵宁静与觉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清幽淡远的语言,展现了诗人探访隐者居所的整个过程,同时融入了对自然与禅意的深刻体悟。开篇“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细腻地描写了隐者居所的幽僻,透露出一种人迹罕至的静谧感。接下来,“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白云、静渚、春草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画面,仿佛连时间都停止了流动。
下半部分“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自然,雨后的松色愈发青翠欲滴,而山路蜿蜒直通清泉,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结尾“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不仅是在寻找隐者的踪迹,更是在追寻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溪花虽美,却无需言语赘述,禅意自在心中流淌,展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高妙境界。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空灵,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追索,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刘长卿正处于仕途坎坷、内心苦闷的人生阶段。他怀才不遇,对官场的黑暗与纷争感到厌倦,于是寄情山水,寻访隐士以求心灵慰藉。此诗便是他在寻访南溪常山道人的途中所作,记录了沿途清幽静谧的自然风光和自己参禅悟道的心境,借景抒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片刻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