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杪江亭有作(一作秋杪干越亭)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孤单的江边小亭里,秋天的枫叶显得斑驳陆离。世间的情谊在哪里可以淡泊呢?看着湘江之水缓缓流淌,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宁静。
寒冷的江边,一只孤雁在飞翔;夕阳下,山川起伏、层峦叠嶂。一叶扁舟,像落叶一样随波逐流,不知道它将飘向何方,是否还能回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秋杪(miǎo):秋天末尾。
2. 江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著名景点,亦称“断桥残雪”。
3. 江枫:枫叶。此处指秋天的枫叶。
4. 世情:世俗之情,指人们对名利地位的追求。
5. 澹(dàn):淡化,淡薄。
6. 湘水:湖南省的主要河流湘江。
7. 寒渚(zhǔ):寒冷的水中小洲。
8. 扁舟:小船。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借用了江亭和江枫这两个典型的秋天景物,描绘出了秋天的寂寥氛围。用“寂寞”、“江亭”等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而“江枫”的“秋气斑”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寂寥之感。
颔联“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以“澹”字表现出诗人的一种看破红尘的达观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纷争的厌恶之情。而后半句通过“湘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
颈联“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通过对“孤雁”与“千万山”之间的对比,展示出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而“寒渚”一词则暗示了诗人所面临的困境。
尾联“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表达了对漂泊不定的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同时,“扁舟如落叶”的比喻也赋予了这首诗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杪江亭有作》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此时唐朝国势逐渐衰弱,战乱不断,百姓疾苦。在这首诗中,刘长卿以秋景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的同情。
刘长卿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虽然身处困境,但他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诗中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刘长卿生活的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衰落阶段。此时朝政腐败,战乱频仍,百姓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长卿的诗歌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和关切。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