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和到塞下有怀青社之作
十二山河壮东夏,黄扉当日建行台。
封陲自此赭衣尽,黉校于今绛帐开。
负海遂成安堵俗,济川元是代天才。
耆明虽乐归闲趣,睿睠岩廊徯再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十二座山河拱卫着东方的国家,当年的皇帝在这里建立了行宫。自那时起,边境的战火平息了,学校里如今也飘扬起了道旗。大海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地方,治理国家的英才代代涌现。老者虽然已经沉浸在闲暇的乐趣中,但内心依然期待着再次为国家出力。
去完善
释义
1. 十二山河:指全国各地区。
2. 东夏:古代指中国的东方地区,此处可能指东北地区。
3. 黄扉:古代朝廷的宫门,这里可能是指朝廷。
4. 建行台:建立行宫。
5. 封陲:边疆地区。
6. 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衣服,这里代指犯罪。
7. 黉校:学校。
8. 绛帐:红色的帷帐,这里用来形容老师的讲学之处。
9. 安堵俗:安定的生活。
10. 济川:治理河流,这里比喻治理国家。
11. 元是:本来就是。
12. 耆明:年老明达的人,这里指老年人。
13. 归闲趣:享受退休生活的乐趣。
14. 睿睠:皇帝的关爱。
15. 岩廊:宫殿,这里指朝廷。
16. 徯:等待。
去完善
赏析
《次韵奉和到塞下有怀青社之作》为宋代文人余靖所作。余靖才华横溢,与范仲淹、欧阳修等大家齐名。本诗以独特视角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景色,感慨朝廷在边陲的繁盛气象。“十二山河壮东夏”展现了江山如画的美丽风光,彰显祖国的壮丽河山;“黄扉当日建行台”体现了当时的繁荣盛况,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赞誉。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边陲安定的生活景象以及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封陲自此赭衣尽”意味着边疆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黉校于今绛帐开”表明了当地学府兴盛,教育得以普及。
此外,诗歌还传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者的敬意。“负海遂成安堵俗,济川元是代天才”颂扬了国家领导人具备治国安邦的才干,带领民众走向富强。
然而,诗人也表达出内心矛盾的一面。一方面,“耆明虽乐归闲趣”显示了他向往退休生活,享受恬淡的自然情趣;另一方面,“睿睠岩廊徯再来”暗示了自己对政坛依旧抱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期盼着再次为国效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奉和到塞下有怀青社之作》是宋代诗人余靖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在北宋初期,由于战乱频繁,边境地区时常受到外敌侵扰,因此文人墨客常常在诗作中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个时期,余靖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地方官吏,并在军事、政治方面有一定的建树。然而,面对国家的内外忧患,他在诗作中也表现出了忧虑与无奈。
在北宋时期,国家内部有农民起义和官僚腐败等问题,外部则面临着辽金等国的侵扰。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以诗文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而余靖的这首《次韵奉和到塞下有怀青社之作》正是通过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