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灵树喜长老属疾见寄次韵酬之

标题包含
灵树喜长老属疾见寄次韵酬之
鸣韶山下客,多病似吾身。 每想弥天辩,谁为问疾人。 泉清偏照月,松瘦不知春。 未遂寻高论,相遥一水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岭南三杰”之一。 余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他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鸣韶山下做客,身患多病的我就像自己。 时常想要有精彩的辩论,但谁又能关心我的病痛呢? 清澈的泉水只能映照月光,松树在春天里似乎还显得枯瘦。 未曾实现寻找高人探讨的想法,我们只能隔着一条河流遥遥相望。
去完善
释义
《灵树喜长老属疾见寄次韵酬之》是北宋诗人余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句注释如下: 1. 灵树:指寺院。 2. 喜长老:对僧人的尊称。 3. 属疾:病重之时。 4. 见寄:表达。这里指因病而不能亲自拜访,故托人带信。 5. 次韵:用原诗的韵脚和韵律来写诗回应。 6. 鸣韶山:位于广东省南雄市东北部。 7. 客:诗人自称。 8. 多病:指作者自己体弱多病。 9. 弥天辩:形容佛法博大精深,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 10. 问疾人:关心他人疾病的人,此处指代喜长老。 11. 清泉:比喻纯净的心境。 12. 偏照月:指泉水清澈,月光在水面留下清晰的倒影。 13. 松瘦:松树因为长寿而显得枯瘦,象征僧人坚定的信念和不老的青春。 14. 不知春:意指僧人对世俗繁华漠不关心,只关注精神世界的修炼。 15. 高论:指深奥的佛法。 16. 一水滨:相隔不远的地方。 通过这首诗歌,诗人表达了对于喜长老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佛教信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去完善
赏析
鸣韶山下的来客,与多病的我相似。 时常想念您的才情横溢,却无人关心您是否安康。 山泉清澈映月,青松翠绿却未见春天的气息。 未能实现与您畅谈的愿景,我们遥遥相隔于一江春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灵树喜长老属疾见寄次韵酬之》,是宋代著名文人余靖所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的宋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段,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诗人余靖在那个时期经历丰富,他曾任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后遭弹劾罢相谪居广东连州。该时期作者人生经历了显著的起伏波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由于政治斗争,诗人逐渐失势,远离权利中心;另一方面,从繁华的政治中心迁徙至岭南边陲,却也使得诗人有机会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百姓的生活,从而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这种人生际遇的转变,使他在文学创作上更加关注民间疾苦,表达出深深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