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诗五首 其三
独坐空室中,愁有数千端。悲响答愁叹,哀涕应苦言。彷徨四顾望,白日入西山。不睹佳人来,但见飞鸟还。飞鸟亦何乐,夕宿自作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坐在空空的房子里,忧愁如同千头万绪。悲伤的声音回应着忧愁的叹息,痛苦的泪水对应着伤感的言语。在迷茫中四处张望,太阳已经落入了西山。没有看到美丽的她出现,只能见到归巢的鸟儿们。鸟儿们又有什么快乐呢?不过是夜晚自己找个地方歇息罢了。
去完善
释义
1.“空室”:指房间里没有其他的人或物,独自一人在房间中。
2.“数千端”:形容忧愁之事很多。端,头绪,事情。
3.“悲响”:悲伤的声音。这里可能是作者在自言自语,发出悲伤的叹息声。
4.“答”:回应。这里是说作者的叹息声回应了心中的忧愁之情。
5.“哀涕”:悲痛的泪水。
6.“应”:对应,这里是说作者的哭声和哀涕正好对应了心中的痛苦。
7.“彷徨”:徘徊,犹豫不决。这里形容作者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8.“四顾望”:四处张望。
9.“白日入西山”:太阳即将落山。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一天的结束。
10.“佳人”:美好的女子,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的恋人或者朋友。
11.“飞鸟还”:飞鸟归巢。这里用来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2.“何乐”:有什么快乐的事。
13.“夕宿”:晚上休息的地方,这里指鸟儿的巢穴。
14.“自作群”:自己形成一个群体,这里指鸟儿们在夜晚聚在一起休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独处空房、内心孤寂开篇,通过刻画“愁有数千端”来展现作者内心的千头万绪。紧接着,诗歌通过“悲响答愁叹,哀涕应苦言”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无尽的哀伤与忧虑。随后,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白日入西山”——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以及心情的沉重。在后半部分,诗人用“不睹佳人来,但见飞鸟还”,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期盼。而结尾处,借“飞鸟亦何乐,夕宿自作群”的景象,寓情于景,暗示了尽管人生有许多痛苦和挫折,但依然要坚强地生活,找到心灵的寄托。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合欢诗五首 其三》是南朝梁诗人杨方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502年至557年之间,即梁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杨方经历了梁武帝的统治,他因文学才能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和礼遇。然而,梁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使得杨方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在诗中,杨方以合欢树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幸福的渴望。他强调了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对永恒爱情的追求。这些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和对家庭和谐的重视。
此外,杨方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他认为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感情,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去珍惜。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总的来说,《合欢诗五首 其三》展示了杨方在那个时代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