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庭霜夜月明如昼效李长吉体

标题包含
中庭霜夜月明如昼效李长吉体
庭空若无地,霜月不自寒。 姮娥天上人,腊月犹冰纨。 放开玻璃镜,转向碧玉盘。 人间水晶域,万象梨花团。 骨冷不成寐,起行自槃珊。 巡簷不敢下,恐堕江海宽。 沆瀣入毛骨,清风生肺肝。 有鹤东南来,飞鸣堕我前。 吾与汝仙去,仙家无岁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宝昙,俗姓李,字希古,号竹堂,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 释宝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庭院空旷,如无边无际之地,月光如霜却不觉寒冷。天上的嫦娥仙子,即使在寒冷的腊月里依然美丽动人。镜子的反射让我注意到碧绿如玉的月亮,好似人间的水晶世界,所有的景象如梨花般团圆。我感到寒意无法入睡,起身徘徊。我沿着屋檐行走,却不敢再往下走,我怕掉落到宽阔的江海之中。清新的露水浸透我的皮肤,凉爽的清风在我的肺腑间流转。此时一只白鹤从东南方向飞来,在我面前鸣叫盘旋,然后落下。我与这只白鹤一同羽化成仙,离开这凡尘俗世,进入仙境,再无岁月流转。
去完善
释义
1. "庭空若无地":这里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庭院里的花草树木都凋零了,显得空旷无边。"庭空"指庭院空旷,"无地"表示范围广阔。 2. "霜月不自寒":诗人在描写霜月的皎洁明亮,尽管它不感觉寒冷,但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3. "姮娥天上人":"姮娥"指代嫦娥,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天上人"即天空中的仙子。 4. "腊月犹冰纨":"腊月"是中国农历十二月,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冰纨"指的是冬天的白霜。这句是说在寒冷的冬天,连霜都被冻成了白色。 5. "放开玻璃镜,转向碧玉盘":这里诗人用"玻璃镜"和"碧玉盘"比喻明亮的月光。"放开"指照亮,"转向"意味着月亮逐渐升起。 6. "人间水晶域":"水晶域"形容人间世界的美好景象,如同水晶般晶莹美丽。 7. "万象梨花团":"万象"泛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梨花团"形容梨花盛开时的景象,像一团白色的云朵。 8. "骨冷不成寐,起行自槃珊":"骨冷"表明身体寒冷,无法入睡。"起行自槃珊"表示诗人起床行走,身体却仍然觉得寒冷。 9. "巡簷不敢下,恐堕江海宽":"巡簷"是指沿着屋檐行走,"不敢下"是指诗人担心失去平衡而摔倒。"恐堕江海宽"表示诗人担心摔倒后掉入江河湖海之中。 10. "沆瀣入毛骨,清风生肺肝":"沆瀣"是夜间的水气,这里比喻寒冷的气息。"清风生肺肝"表示诗人感受到清新的空气,使得身心舒畅。 11. "有鹤东南来,飞鸣堕我前":"鹤"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长寿和高雅。"东南来"是说从东南方向飞来。"飞鸣堕我前"描述的是一只鹤飞翔着并鸣叫着飞落到诗人的前方。 12. "吾与汝仙去,仙家无岁年":"仙去"指成仙升天,"仙家无岁年"是说神仙的世界里没有时间的概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鹤一同飞升成仙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霜夜月明的诗篇,作者借用古人李长吉的诗歌风格,表达了对霜夜月明的独特感受。开篇两句便描绘了庭院空旷、月光如霜的美景,令人感受到寒冷的夜晚氛围。接着,诗人将嫦娥比作冬日里的人,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清冷之美。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明月照亮世界的景象,犹如水晶般的世界,万物的形态如同梨花一般美好。这里,诗人不仅描绘了月夜的美丽景色,还传达出一种宁静的心境。 紧接着,诗人以自己为出发点,描述了自己在这个美丽的夜晚的感受。因寒冷而不敢入睡,起身行走又感到些许蹒跚。诗人想要走近屋檐,却又担心会跌落到宽广的江海中。这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人们在欣赏美景时的矛盾心情。 在诗的最后,诗人想象了一只飞来的仙鹤,它将自己和诗人带向了仙人的世界,那里没有时间的流逝。这里的描绘,使全诗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传达出诗人向往超脱尘世的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中庭霜夜月明如昼效李长吉体》,作者是释宝昙。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释宝昙在此时生活在民间,关注民生,关心时事。这一时期的诗人常常以描绘自然景象为寄托,抒发心中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释宝昙深受唐代诗人李长吉的影响,因此在这首诗中以学习李长吉的诗歌风格进行创作。他通过描绘月光照射在中庭的霜夜,表现出对宁静祥和的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的压抑和惶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