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再寄二首
青春忽已过,白发不须惊。
招隐寻居士,论文访友生。
到来尘虑息,归去梦魂清。
尚想穿幽径,楸花间紫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荏苒青春逝,何需惊慌白发生。
寻觅隐士共畅谈,研讨学问结良朋。
尘世纷扰暂忘却,身心安宁归梦境。
楸花簇拥紫荆花,结伴穿越幽静径。
去完善
释义
《又和再寄二首》是北宋诗人范祖禹的诗作。以下是注释:
1. 青春忽已过:青春,指青年时期;忽已过,指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这句诗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2. 白发不须惊:白发,指头发变白,通常用来形容老年;不须惊,表示不必过于担忧。这句诗意味着老年是人生必经阶段,应坦然面对。
3. 招隐寻居士:招隐,指邀请隐居之人出山;寻居士,寻找志趣相投的隐士。这句诗描述了作者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人生的情景。
4. 论文访友生:论文,讨论诗文;访友生,拜访文学朋友。这句诗强调了与友人交流文学心得的重要。
5. 到来尘虑息:尘虑,指世俗的烦恼;息,消除。这句诗表现了置身于自然美景时,心灵得以宁静的感觉。
6. 归去梦魂清:归去,回家;梦魂清,梦境清晰。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回到家乡时,心情变得舒畅的心境。
7. 尚想穿幽径:尚想,仍然思念;穿幽径,穿过幽静的小路。这句诗传达了作者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8. 楸花间紫荆:楸花,一种落叶乔木的花;紫荆,一种落叶灌木的花。这句诗通过描绘楸花和紫荆花的美丽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范祖禹对生活的哲理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及人生百态,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开篇两句“青春忽已过,白发不须惊”,道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又提醒我们应坦然面对岁月的痕迹。接下来四句“招隐寻居士,论文访友生。到来尘虑息,归去梦魂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心情。诗人寻求隐居之士,与朋友一起探讨学问、交流思想,使得心灵得到宁静。尾联“尚想穿幽径,楸花间紫荆”,诗人想象着自己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欣赏着楸花与紫荆交织的美景,进一步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恬静与豁达。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又展现了其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范祖禹在晚年时写下了一首诗——《又和再寄二首》。这首诗歌是他在人生迟暮之时,回首往事的感慨之作。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即北宋末期。
在这期间,范祖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早年便成为神童,受到朝廷的征召,曾任官职,但因直言不讳而遭到排挤,被贬谪到地方。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上度过,远离政治中心。然而,虽然生活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节操,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
这个时代,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外则面临着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士人阶层普遍感受到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范祖禹作为一名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他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但他的忠诚与担当并未得到当权者的赏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祖禹创作了《又和再寄二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青春不再、时光流逝的惋惜。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不甘。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凝练的语言,成为了北宋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