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多为城中之约因赋此篇
春来懒倦半相仍,全似诸方怕事僧。
薄有篇章堪对酒,畧无情绪要观灯。
湖山帝里梦频往,泉石吴乡归未能。
四海平生几兄弟,个般滋味更谁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慵懒相互依偎,都像其他地方的逃避世事的僧人。
略有一些篇章可以下酒,却毫无兴致去观赏花灯。
在梦中频繁地回到西湖美景,却无法回归山水之乡。
四海之内平生的几个兄弟,这般滋味又有谁能体会呢?
去完善
释义
1. 灯夕:指元宵夜的灯会。
2. 城中之约:指元宵节时在城市的约会。
3. 懒倦:形容懒散疲倦的状态。
4. 相仍:相互依存或模仿。
5. 全似:完全像。
6. 诸方:指佛教的各个方面。
7. 怕事僧:害怕世俗事务的僧人。
8. 对酒:举杯饮酒。
9. 畧无:几乎没有。
10. 观灯:观赏灯会。
11. 湖山帝里:指杭州西湖,这里是南宋都城临安府。
12. 频往:多次前往。
13. 泉石吴乡:指苏州,这里有许多风景名胜。
14. 归未能:指未能回到故乡。
15. 四海平生:指全国各地的朋友。
16. 个般滋味:这种滋味。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春节期间的慵懒和疏离之感。首先,“春来懒倦半相仍”描绘出春天的到来并没有给诗人带来过多的欣喜,反而是有些疲倦的情绪。接下来的诗句“全似诸方怕事僧”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深化,表明诗人如同害怕世事的僧人一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件持有一定的距离感。“薄有篇章堪对酒,畧无情绪要观灯”两句,表达了作者虽然有些许的诗篇可以与友人分享,却缺乏兴致去观看灯会,进一步体现了他的冷淡与疏离。
随后的“湖山帝里梦频往,泉石吴乡归未能”二句,则是表达诗人对于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渴望。但他也意识到,这仅仅是个梦想,难以实现。结尾的“四海平生几兄弟,个般滋味更谁曾”两句话,则是对这种情感的强烈感慨。在诗人的眼中,四海之内,真正能理解他这种心情的人又有几个呢?整首诗充满了孤独和无奈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灯夕多为城中之约因赋此篇》是宋代诗人徐恢所创作的诗篇,创作时间为公元10世纪左右。
在徐恢所处的时代,正值宋太宗时期,北宋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个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文化生活开始丰富多元。
此时,徐恢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接触到了日益兴起的市民文化。然而,他在文学事业上并未取得突出成就,官场生涯也并不如意,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
在这首诗中,他借描写元宵灯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自己在事业和生活中的无奈与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普遍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的取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