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惠州一绝

标题包含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一作:不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老酒多了……
去完善

译文
在罗浮山脚下,四季如春,卢橘和杨梅也随着季节相继成熟。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岭南地区。
老酒多了……
去完善
释义
《惠州一绝》注释: 1. 惠州:广东省的一个城市。 2. 罗浮山:位于惠州市境内的一座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3. 四时春:四季如春,指罗浮山的气候宜人。 4. 卢橘:柑橘类水果。 5. 杨梅:一种常见的水果,果实酸甜可口。 6. 次第新:陆续成熟。 7. 日啖:每天食用。 8. 三百颗:虚数,表示数量多。 9. 不辞:不怕。 10. 长作:长期生活。 11. 岭南人:古代泛指广东、广西一带的人,这里指苏轼在惠州的生活。
老酒多了……
去完善
赏析
《惠州一绝》是宋代诗人苏轼在谪居惠州时创作的诗词。在这首诗中,苏轼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惠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 首句“罗浮山下四时春”描述了罗浮山的美丽风光,彰显了惠州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而次句“卢橘杨梅次第新”则通过卢橘和杨梅的成熟顺序展示了惠州物产丰富、水果品种多样的特点。 紧接着,第三句“日啖荔枝三百颗”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荔枝的美味诱人,以及作者对这种美味的向往与喜爱。最后一句“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全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惠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体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以及豁达的人生态度。
老酒多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惠州一绝》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流放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94年,正值宋哲宗绍圣元年。当时由于党争失利,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偏远的岭南地区。 在这个时期,苏轼面对坎坷人生和官场风雨,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关注民生,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学风格和价值观,试图在与世俗抗争中实现自我超越。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苏轼通过描绘荔枝的鲜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还展示了他对于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因此,《惠州一绝》不仅是一首描绘荔枝美味的诗歌,更是一曲千古传颂的生命赞歌。
老酒多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