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画隼横江喜再游。
老鱼跳槛识清讴。
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
挽回霜鬓莫教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幅画作描绘了横江的画隼重新遨游的景象。
年老的鱼在门槛跳跃,似乎能识得这清澈的歌声。
岁月的脚步还没有迈向东方。
黄菊在篱笆边上没有让人失意,那白云深处的乡村里蕴藏着无尽的温柔。
让我们努力改变满头白发,不要让它停下来。

去完善
释义
1. 画隼横江喜再游:隼,一种猛禽;横江,指渡过江河。这里以画隼渡江比喻自己的再度起用。
2. 老鱼跳槛识清讴:老鱼,经历丰富的鱼;跳槛,越过门槛;清讴,清澈的歌声。这句话形容富有经验的鱼儿都能分辨出歌唱者的情感。
3. 流年未肯付东流:流年,岁月;付东流,让时光消逝。这里表示时间尚未消逝。
4. 黄菊篱边无怅望:黄菊,菊花的一种;篱边,菊花生长在篱笆边。这句表示看到菊花生长没有感到忧郁。
5. 白云乡里有温柔:白云乡,古人认为仙人所居的地方;温柔,舒适的环境。这里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理想的境界中获得安宁。
6. 挽回霜鬓莫教休:霜鬓,白头发;莫教休,不要停止。这句话表示要努力改变白发苍苍的状态,不要让时光虚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画隼横江喜再游”写景,寓意人生再次奋起,如同翱翔天际的画隼;接着以“老鱼跳槛识清讴”描绘出老鱼跳过门坎,象征着历经沧桑的人对清雅歌曲的共鸣。下片以“黄菊篱边无怅望”来表达逆境中坦然面对的心情;以“白云乡里有温柔”暗示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一句“挽回霜鬓莫教休”则表达了对生命永不言败的精神。整首词形象生动,情景交融,展现出一种坚定、执着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左右,此时的苏轼已经离开京城,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在这段时间里,苏轼经历了官场上的起起落落,心情颇为复杂。
在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政治变革对北宋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此并不完全赞同,他认为新法过于激进,可能导致民生困苦。因此,他在官场上屡次上疏反对,最终导致了被贬离京的命运。
尽管如此,苏轼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浣溪沙》一词中,他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