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乌云翻滚,犹如泼墨,却尚未完全遮盖山峰;豆大的雨点如同跳跃的珍珠,胡乱地打进了小船。突然一阵强风吹过,吹散了云雾,望湖楼下碧波荡漾,水光接天。自由游荡的鱼鳖追逐着人们而来,无主的荷花四处盛开。躺卧在水上,能感受到山景的起伏;乘船随风而行,仿佛与月亮相互依偎。新鲜的乌菱和白芡不用付费,随意地将它们包裹在绿叶盘中。忽然想起曾在会灵观品尝过的美味,留连江海之中,可以尽情地享受美食。鲜花映衬下的游船上的女子优雅动人,细雨斜风湿润了她们的翠翘头饰。无数的芳草丛中生出杜若,但吴地的百姓并不懂得它的价值。无法真正过上隐居生活,就暂时在这个地方放松一下心情。我本没有固定的家,所以也没有什么别的地方可去,而故乡却没有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
2. 望湖楼:古楼名,又名看经楼、玄览亭,位于杭州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前。
3. 黑云翻墨:比喻乌云翻滚。
4. 白雨跳珠:形容大雨滂沱的样子。
5. 水如天:形容湖面广阔,水天一色。
6. 放生鱼鳖:指寺庙在水边放生池放生的鱼鳖等水生动物。
7. 无主荷花:无人照管的荷花。
8. 水枕:用蒲草等材料制成的枕头,可以支撑头部使其在水中浮起。
9. 风船:迎风行驶的船只。
10. 乌菱白芡:指新鲜的菱角和芡实。
11. 青菰:一种野生植物,可食用。
12. 会灵观: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
13. 木兰桡:用木兰树做的船桨。
14. 翠翘:女子头上的翠鸟羽毛饰品。
15. 杜若:一种草本植物,叶有香气,可用于泡茶或入药。
16. 楚辞招:此处指的是屈原的名篇《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17. 小隐:指暂时归隐山林。
18. 中隐:指在乡村隐居。
19. 故乡:指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望湖楼所见到的景象,画面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视觉冲击感。诗人以细腻的语言和豪放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清新而富有生机的画卷。
首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象地描绘出大雨来临时的场景:黑色的乌云翻滚而来,但还未完全遮挡住青山;白色的雨滴如同跳跃的珍珠,纷纷涌入船上。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为接下来的描绘做了铺垫。
颔联“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当狂风卷地而起,顷刻间便驱散了乌云,使得湖水如天空般明净。这里既表现了大自然变幻莫测的特点,也传达出诗人在面对风雨时的从容与淡定。
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绘动植物的生机勃发,以及诗人的感慨,进一步展现了这首诗的主题——赞美自然,向往宁静的生活。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所创作的一组诗。这个时期,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游历名胜古迹、山水风光的同时,欣赏着江南的秀丽景色,留下许多佳话。
此时的北宋朝野内外,新旧党争依然激烈。作为政治改革者之一,苏轼在京城多次上疏陈述新法弊端,却未被采纳,最后被贬至地方官职。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却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乐趣,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此组诗充分展示了苏轼豪放磊落的人生态度和在困境中的豁达胸怀。他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江南风景,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