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一别姑苏已四年。
秋风南浦送归船。
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
夜阑相对梦魂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从在苏州分别之后,已经过去了四年。
秋天的江风吹拂着岸边,为归来的船只送行。
重新见到水中仙的画帘。
即使头发变白也不要催促我变老,杏花开的时候依然能保有你美丽的容颜。
深夜时分,我们依然在梦中相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姑苏:这里指苏州。
2. 南浦:南面的水边,指送别的地方。
3. 水中仙:代指美丽的女子。
4. 霜鬓:指年老的样子。
5. 杏花:这里象征青春。
6. 夜阑:夜深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浣溪沙》是苏轼在姑苏与友人分别四年后,又重逢时所作。词中表达了重逢的喜悦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一别姑苏已四年”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秋风南浦送归船”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秋风的萧瑟和南浦的离别气氛相得益彰,凸显出离别的伤感。
接着,“画帘重见水中仙”一句通过对画中仙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友人的赞美。此时的重逢仿佛如梦如幻,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下阕中,“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祝福,希望他青春常驻,同时也流露出自己面对岁月沧桑的坦然。最后,“夜阑相对梦魂间”则表明了这次重逢的珍贵,他们将在梦中继续相伴,共度美好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它诞生于公元1082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
在这一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人生陷入了低谷。然而在这样的逆境中,他并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当时的北宋社会中,人们对于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情怀和文化修养给予了极高的尊重。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繁荣昌盛,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东坡以豁达的心态和卓越的才情,创作出了这首《浣溪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