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惠崇春江晚景

标题包含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S朔公子
去完善

译文
窗外几朵桃花正悄然绽放,春天的江水渐渐回暖,只有鸭子最先察觉出这细微的变化。初春时分,田埂边满是萎蒿,而芦笋才刚刚抽出嫩芽,这正是河豚鱼从大海游回江河之际。
S朔公子
去完善
释义
1. 惠崇:元丰八年(1085)作于高邮。 2. 三两枝:指竹子旁边的桃花刚开始绽放。 3. 春江水暖:春天来了,水温逐渐升高。 4. 鸭先知:鸭子对水的冷暖变化最为敏感,所以说是它最先感知到春天的到来。 5. 蒌蒿:一种草本植物,可食用。 6. 芦芽:芦苇的新生嫩芽。 7. 河豚:鱼名,味道鲜美,但内脏含有毒素,需要妥善处理后才能食用。 8. 欲上时:河豚在春天上游产卵繁殖。
S朔公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至的景色:竹子外面的桃花才开了两三枝,春天的江水温暖,鸭子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满地都是蒌蒿,芦笋也抽出了短短的新芽,这正是河豚鱼向水面游动的季节。全诗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S朔公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公元1085年创作的题画诗。当时苏轼正任徐州知州,他根据画家惠崇的画作,结合自己的诗意和人生阅历,描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苏轼刚刚结束长达数年的黄州贬谪生涯,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一时期他的心境相对乐观,对人生的看法也更加豁达。所以,这首诗歌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1085年正值北宋时期的宋神宗在位。这位年轻的皇帝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振兴国家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碍,这些改革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在这首诗歌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苏轼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于社会进步的渴望。
S朔公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