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吟
梁父吟,泰山之顶可埋金。
噫嘻蜀道徒崎嵚,南风来舜琴。
梁父吟,佳人未偶频伤心。
四时有恨秋偏深,绿丝空满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梁父吟,泰山之巅能埋金。
哦,可怜蜀道艰难险,南风吹起舜帝琴。
梁父吟,美人未能成双总是伤人心。
四季里唯有秋天充满怨恨,绿丝带却空挂在发簪上。
去完善
释义
《梁父吟》:梁父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吟诵方式,用于表达悲伤的情怀。
“梁父吟,泰山之顶可埋金”:梁父吟表示伤感的情感,这句诗用泰山顶上埋藏的黄金来形容悲哀的沉重。
“噫嘻蜀道徒崎嵚,南风来舜琴”:噫嘻是感叹词,表示惊讶;蜀道指四川的道路;徒崎嵚形容道路险峻;南风来舜琴描述了南风吹过,舜帝弹奏起琴。
“梁父吟,佳人未偶频伤心”:佳人是美好的女子;未偶是指未能结婚;频伤心表示经常感到悲痛。
“四时有恨秋偏深,绿丝空满簪”:四时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秋偏深表示秋天的深沉;绿丝象征青春年华;空满簪是说青丝只用来装饰发簪。
去完善
赏析
《梁父吟》以咏物抒情的笔法,表达了诗人陈辅的忧国忧民情怀。开篇借“梁父吟”这一古老的曲调,引出了泰山、蜀道等地标性景观,同时传达出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接下来的诗句将主题转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理想与抱负的痛心疾首。最后,以四季更替中的秋天作为象征,点明诗人伤感的来源:虽然心怀壮志,却仍感无力回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梁父吟》是明朝诗人陈辅的一首描绘人民疾苦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倭寇侵扰,百姓生活困苦。
陈辅本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民间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担任过地方官员,亲眼目睹了人民的贫困和官僚的腐败。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的不公,表达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明朝嘉靖年间,宦官权势熏天,政治腐败严重。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逐渐沦为形式化的官僚选拔方式,文人失去了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和关注力,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名利和地位的风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选择关注民生、批判现实,体现了他的远见和责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