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初闻雷声

标题包含
初闻雷声
二月寒犹在,春云湿未开。 洒窗终夜雨,发轫数声雷。 荠麦绿生脑,棠梨红拆腮。 西湖花事动,从此日裴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二月仍感寒冷,春天的云彩湿润尚未散去。 整夜雨水洒落在窗户上,伴随着几声春雷的轰鸣。 荠麦绿油油的景象映入眼帘,棠梨树上红彤彤的花朵仿佛是害羞的脸颊。 西湖的花事已经开始涌动,从今日起便能尽情欣赏这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二月:农历二月,此时正值春季。 2. 寒犹在:指寒气尚未完全消退。 3. 春云湿未开:春天的云层潮湿,尚未散开。 4. 洒窗:雨水洒落在窗户上。 5. 终夜:整夜。 6. 发轫:开始,这里指春雷响起的开始。 7. 数声:多次响声。 8. 荠麦: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叫清明草,在春天生长茂盛。 9. 绿生脑:指荠麦长出绿色的嫩芽。 10. 棠梨:一种果树,春天开花,红色的花朵像脸颊一样美丽。 11. 红拆腮:形容棠梨花开得鲜艳。 12. 西潮花事:指杭州西湖的花季。 13. 日裴回:每天在西湖边徘徊欣赏花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闻雷声的场景和感受。诗人从季节、天气、自然景观以及西湖的花事等方面入手,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首联中,“二月寒犹在,春云湿未开”,诗人以寒意尚在的二月天和潮湿未开的春云开篇,为后面的景物铺垫了一种湿润寒冷的氛围。 颔联承接上联,“洒窗终夜雨,发轫数声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雨水,同时也听到了响彻云霄的雷声,渲染了春天的气氛。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荠麦绿生脑,棠梨红拆腮”,荠麦的绿色逐渐显现出来,棠梨的红色也逐渐绽放,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尾联则以西湖花事的变动收尾,“西湖花事动,从此日裴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并引发了诗人的遐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闻雷声》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47年左右,也就是南宋末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高翥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大多以描绘农村生活、反映民间疾苦为主题。在他的这首《初闻雷声》中,他通过对雷声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诗中,高翥写道:“初闻雷声耳,便作塞鸿鸣。”这里的“雷声”象征着战争,而“塞鸿鸣”则表达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情感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即金朝和南宋之间的战争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对和平的渴望成为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总的来说,《初闻雷声》是高翥在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一首反映民间疾苦和呼唤和平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人民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