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
万缕千丝拂水滨,尽催飞絮送残春。
风前轻薄佳人命,天外飘零宕子身。
绕路铺时成素毯,就泥沾处衬芳尘。
江头雨过遗踪尽,留得柔条折赠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丝万缕在水边轻拂,它们试图挽留即将逝去的春天,同时催促着漫天柳絮飘落。春风中杨柳似乎有着脆弱的命运,如同漂泊在外的游子,无依无靠。柳树围绕着小路生长,嫩绿的树叶如同一块纯白的毛毯,而紧贴地面的部分则沾染了泥土,衬托出它自然的芳香。春雨过后,江边的柳树显得尤为苍翠,那些柔软的枝条可供人们随意采摘、赠予他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高翥:宋代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
2. 拂水滨:拂,轻轻掠过;水滨,河边水面。
3. 催飞絮:催,催促;飞絮,柳絮随风飞舞的情景。
4. 残春:即将结束的春天。
5. 风前轻薄佳人命:轻薄,指风吹柳树;佳人命,意指美好年华的人的生命。
6. 天外飘零宕子身:宕子,流浪的人;身,生命或生活。
7. 绕路铺时成素毯:绕路,周围的地面;铺时,铺设之时;素毯,白毯。
8. 就泥沾处衬芳尘:就,靠近;衬,衬托;芳尘,尘土上带有花香。
9. 江头雨过遗踪尽:江头,江边;遗踪,留下的踪迹;尽,消失。
10. 留得柔条折赠人:柔条,柔软的柳树枝;折赠,折断赠送。
去完善
赏析
《杨花》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咏物诗,以杨柳之花(又称“飞絮”)为主题,通过对杨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无常、离别之苦的感慨。
首联,“万缕千丝拂水滨,尽催飞絮送残春。”诗人用“万缕千丝”来形容杨柳之花的繁盛景象,它们在水边轻轻摇曳,仿佛在告别即将逝去的春天。这里,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杨花生命和情感,使其成为春天离去时的送别者。
颔联,“风前轻薄佳人命,天外飘零宕子身。”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杨花命运的感慨。在风中,杨花轻薄的身躯如同佳人的命运般短暂而脆弱;而在天空中,杨花又如游子般漂泊不定。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离别与无奈。
颈联,“绕路铺时成素毯,就泥沾处衬芳尘。”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杨花的形态和特性。当杨花在空中飘荡时,它们落在地上,形成了白色的地毯;而当它们落在泥土上时,则为芬芳的花草提供了衬托。这里,诗人通过对杨花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尾联,“江头雨过遗踪尽,留得柔条折赠人。”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江边的雨过后,杨花的踪迹消失殆尽,只剩下柔软的枝条可以折下来送给别人。这里,诗人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杨花》是南宋诗人高翥所作的一首描绘暮春景象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优美,通过对杨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高翥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高翥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战乱频繁。在这种环境下,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歌抒发心中的愤懑和不平。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从诗中的“江村三月暮”可知,这首诗作于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也是暮春时节,万物开始凋零,这恰好契合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时光流逝的主题。
最后,我们要关注一下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所经历的人生际遇。在这个特殊时期,高翥可能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这种遭遇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杨花》这首诗意境深远,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抒发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这种感慨,正是源于作者在南宋末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人生际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