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童
侵星裹饭下高山,负石趋城得米还。
不识往来为几里,衹言住处指云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连夜带着干粮下山,背负着石头赶往城市换取粮食再返回。
不记得来来往往走了多少路,只知道住所就在云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侵星:破晓之时,太阳尚未升起的时候。这里形容很早就开始赶路。
2. 裹饭:带饭,带着干粮。
3. 下高山:下山,从山上下来。
4. 负石:背负着石头,此处可能是指山民背柴或者背着其他重物。
5. 趋城:赶往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换取生活必需品的市集或城镇。
6. 得米还:换到米后回家。
7. 不识:不知道,不清楚。
8. 为几里:距离有多远。
9. 祗言:只是说。
10. 住处:居住的地方,指村庄。
11. 指云间:指向天空中的云层,表示村子在高山之上,云雾之中。
去完善
赏析
《村童》一诗以儿童的角度,描绘了山村儿童的艰辛生活及单纯性格。“侵星裹饭下高山”表现了儿童早晨摸黑起床下山取饭的情境;“负石趋城得米还”则刻画了他们为换取米粮而背着石头前往城市的勤劳身影。“不识往来为几里”则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他们没有概念何为遥远的路途,只有淳朴的语言“祗言住处指云间”。整首诗以简约的文字,展现了山村儿童艰苦朴素的生活画面和纯真质朴的性情特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童》是南宋诗人邓深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至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之间。
邓深在南宋时期任职地方官员,担任过知县、知州等职位。在这段时间里,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疾苦,尤其是农村儿童的生活状况。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贫困,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许多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此背景下,邓深创作了这首《村童》,表达了对农村儿童的关切之情。诗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不得垂纶得鲫鳞。寒草池塘春欲尽,断桥残雪水如银。”表达了村童渴望学习,却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以及农村环境的艰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