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
昼出阳关已断肠,那堪真别更凄凉。
痴人刻水方求剑,一息舟行过夜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天走出阳光时已经让人悲伤欲绝,哪里还能忍受真正的离别带来的凄苦。
像那些痴迷的人一样在水中刻画记号来寻找失落的宝剑,一瞬间的小舟飘荡着度过夜郎。
去完善
释义
1. 阳关:古代关名,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的古长城关卡,与玉门关相对。这里用"阳关"表示离别的地方,意指作者离开了亲人,心境痛苦。
2. 真别:真的离别。这里是说真实的离别场景,让人更加感受到离别的凄凉心情。
3. 刻水求剑:原意是用剑在水上刻画记号,然后在水中寻找剑;后来用来比喻行事机械呆板,不知变通。这里用"刻水求剑"来形容那些愚笨的人。
4. 一息:一瞬间,形容时间很短。这里用来描述船只在夜间经过夜郎的速度之快。
5. 夜郎:古国名,位于今贵州省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国。这里借"夜郎"表达作者所乘坐的船只经过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昼出阳关已断肠,那堪真别更凄凉”中,“阳关”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座名城,此处指代离别之地。诗人以“断肠”来形容离别的痛苦,表现出深深的哀愁。“那堪真别更凄凉”则表达了离别时的沉重心情,使诗歌的基调更为悲凉。
颔联“痴人刻水方求剑,一息舟行过夜郎”则使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出自《汉书·杜周士传》,其中描述了一个愚钝的人在水面上雕刻宝剑的故事。这个典故用来讽刺那些做无用功、白费力气的人。第二个典故是关于夜郎国的传说,夜郎位于今贵州一带,是一个与中原地区隔绝的国家。这里用“一息舟行过夜郎”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前方未知的命运和漫长的旅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易》是宋代诗人方翥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读《易经》的体验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在创作这首诗时,方翥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他年轻时曾热衷于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使得他的职业生涯陷入困境。尽管如此,方翥并未气馁,他开始转向学术研究,特别是《易经》的研究,希望能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智慧。这首《读易》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宋朝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士人阶层开始关注实用性和经世致用之学。方翥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虽然科举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选择了以读书治学为业,以求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阅读《易经》,方翥领悟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道理,他认识到应顺应自然、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这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