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江谢送花倡酬三首 其三
乘桴何计去浮家,学舞空余短袖嗟。
自笑缤纷兰佩老,欲将心迹问重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乘坐小舟如何去往那繁华之地,学习舞蹈却只留下短小的袖子感叹不已。
自我嘲笑那斑斓的兰花配饰已然老去,想要将心事询问给重华。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乘桴:比喻仁者宜处江湖,如孔子所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2. 何计:没有办法;
3. 浮家:在水中飘泊的家园,表示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4. 学舞空余短袖嗟:化用汉武故事,喻指岁月匆匆,已非少年时;
5. 缤纷:五彩斑斓;
6. 兰佩:佩戴着兰花,代表高洁的品质;
7. 重华:舜的名号,此处代指圣明的君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朱松的《次韵江谢送花倡酬三首 其三》表达出作者沉湎于壮志未酬、年华已逝的哀愁之中。诗中“乘桴何计去浮家”引用了孔子的典故,暗喻自己理想无法实现,无处安放;而“学舞空余短袖嗟”则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痛苦,流露出诗人对岁月蹉跎的无奈与惋惜。接下来的“自笑缤纷兰佩老”通过对“缤纷兰佩”的老化表达了诗人自身年华老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哀。而尾联“欲将心迹问重华”则表现出诗人希望寻求古人智慧指引,以期化解内心矛盾的心态。整首诗以乘桴和学舞比喻自身的处境,用缤纷兰佩代表壮志未酬的人生,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在晚年想要摆脱困局而又深感无力的心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次韵江谢送花倡酬三首 其三》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朱松(1097-1143)。朱松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磨难,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初期,正值金兵南侵,宋室南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国势日益衰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松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朱松在诗中以花喻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他通过赞美花的美丽和高尚品质,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丑恶现实的批判。同时,他还通过对花的凋谢和飘零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次韵江谢送花倡酬三首 其三》是朱松在南宋初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生活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