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寿春使君陈学士
三处波涛郡,连年辍谢公。
春斋山药徧,夜舶海书通。
楼润星河露,川寒鼓角风。
谁当刊惠政,一一古贤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次经过波涛郡,连年缺少谢公的陪伴。春天斋戒时尝遍了山药的美味,夜晚在船上与海上来客互通书信。楼阁被闪烁的星光和露水滋润,山川寒冷,战鼓和风角的声音响起。谁能担当起传播恩泽的责任,像古代贤人一样引导众人前行?
去完善
释义
三处波涛郡:指寿春处于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条大江的交汇处,地势险要,时有风波。
春斋山药徧:春天时分,在斋饭中加入山药以养生,体现了时令和地方特产相结合的特色。
夜舶海书通:船舶夜间航行于海上,保证了交通的畅通,也侧面反映了沿海地区的贸易繁荣。
楼润星河露:形容高楼巍峨,银河般的露水晶莹闪烁。
川寒鼓角风:寒冷的河流上,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显示了边境地区的紧张氛围。
谁当刊惠政:谁会记录这些具有良好政治影响的事情呢,暗示对陈学士执政的认可与期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寄给寿春(今安徽寿县)刺史陈学士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寿春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以及刺史陈学士的仁政形象,表达出诗人对他的敬意和赞美。
首联“三处波涛郡,连年辍谢公”点明了寿春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处于波涛汹涌的水域边,而且连年来都在效仿古代的贤人谢公治理地方。这里的“谢公”指的是东晋政治家谢安,他以清廉、仁爱著称,这里以他为榜样表达了对陈学士的赞誉。
颔联“春斋山药徧,夜舶海书通”描述了陈学士关心民生、推动文化交流的具体措施。春天时,他组织种植山药以供应当地百姓;夜晚则通过船只与其他地区保持书信往来,增进了解和交流。
颈联“楼润星河露,川寒鼓角风”则是借景抒情,以寿春夜景中的星空、露水和寒冷的川风为背景,展现了陈学士治理下的寿春既繁荣又宁静的景象。
尾联“谁当刊惠政,一一古贤同”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认为陈学士的仁政应当得到宣扬和学习,就如同古代那些贤人一样被后世传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寄寿春使君陈学士》是北宋时期一位名叫释希昼的诗人所作。释希昼生活在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交,即宋真宗、宋仁宗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原地区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诗人的作品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而在政治上,此时的北宋朝廷逐渐显现出保守和妥协的特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
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我们了解不多。但从诗作内容来看,他与寿春使君陈学士关系密切,或许二人曾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诗中,释希昼表达了对陈学士的问候和祝福,希望他在远方一切安好。这种深厚的友谊,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
在诗歌艺术方面,释希昼以婉转的语言描绘了田园风光和离别之情,体现出他作为文人墨客的才情。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个人感慨,又使其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历史价值。总之,这首《寄寿春使君陈学士》展示了北宋时期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特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