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怀古

标题包含
寄怀古
见说雕阴僻,人烟半杂羌。 秋深边日短,风劲晓笳长。 树势分孤垒,河流出远荒。 遥知林下客,吟苦夜禅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据说在偏僻的雕阴地区,居民有一半是羌族人。秋天的时候,边疆白天很短,早晨的风很大,吹着胡笳的声音悠远绵长。树林的姿态犹如孤独的堡垒,河水流淌着穿越了辽阔的荒野。我能想象到在那树林深处的隐士们,他们在清苦的夜晚里朗诵诗歌,忘记了禅修的困扰。
去完善
释义
1. 寄怀古:诗人寄以感慨之情,怀念古代的人和事。 2. 雕阴: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北部。 3. 僻:偏僻,指地处偏远的地方。 4. 人烟:人口居住、生活的地方,这里指居民点。 5. 杂羌:混杂有羌族人的生活痕迹。 6. 秋深:秋天的深入,表示已到深秋时节。 7. 边日短:边疆的白天时间较短,形容天气渐凉。 8. 风劲:风力很大,秋风强劲。 9. 晓笳:早晨吹奏的胡笳声。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 10. 河:这里指黄河。 11. 远荒:远方的荒野地区。 12. 林下客:隐居于山林的人,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13. 吟苦:因为苦苦思索诗句而发出的低吟。 14. 夜禅:夜晚静思禅理。 15. 忘:忘记尘世纷扰,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和追求。
去完善
赏析
《寄怀古》是宋代诗人释希昼的一首描绘边塞景象的诗歌。首联“见说雕阴僻,人烟半杂羌”描述了诗人所见的边陲地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是汉人和羌族混居,边远地区的繁荣与荒僻形成鲜明对比。 颔联“秋深边日短,风劲晓笳长”进一步描绘了边陲的自然环境特征。深秋时节,白天变短,风力强劲,但清晨的羌笳声依然悠扬。这体现了在艰苦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颈联“树势分孤垒,河流出远荒”以形象的笔触勾勒出边陲的地形地貌:树木簇拥着孤独的营垒,河水蜿蜒流向远方。这幅画面展现了边陲地带的空旷寂寥,以及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景象。 尾联“遥知林下客,吟苦夜禅忘”,诗人想象远方的隐士们在林中月下吟诗作赋,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早已忘却世俗的烦恼,享受着心灵的宁静。这首诗通过对边陲风光和隐士生活的描绘,表现出诗人超脱世俗、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怀古》是北宋时期释希昼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在创作这首诗时,释希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因战乱和流离失所而深感痛苦。 释希昼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当时的皇帝宋徽宗重用奸臣蔡京,导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此外,北方的金国不断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这种背景下,释希昼开始关注历史和英雄人物,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