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信南归雁荡山
千峰邻积水,秋势远相依。
路在深云里,人思绝顶归。
长天来月正,危木度猿稀。
谁得同无念,寥寥此掩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连绵,临近一片积水之地;秋天的景象,远远地相互依存。
山路曲折蜿蜒在深深的云雾之中,人在攀登的路上渴望到达山顶。
蓝天之下月亮渐渐升起,高处的树木间,猿猴的身影稀疏可见。
有谁能够和我一样心无杂念,在这寂静的山谷中静静地关闭门窗。
去完善
释义
1. 信南:具体地址不详,可能是作者家乡附近的地方。
2. 归雁荡山: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被誉为“东南第一山”。
3. 千峰邻积水:积水,指江河湖泊的水积聚之地。这句话描述了千座山峰相邻,坐落在江河湖泊的旁边。
4. 秋势:秋天的气势或氛围。
5. 路在深云里:深云,浓密的云雾。这句话意味着道路隐藏在浓密的云雾之中。
6. 人思绝顶归:绝顶,指山的最高处。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山顶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
7. 长天来月正:长天,辽阔的天空。这句话描绘了月亮在辽阔的天空中缓缓升起的景象。
8. 危木度猿稀:危木,高耸的树木。度,经过。稀,稀少。这句话描述了高耸的树木上偶尔可见到猴子的身影。
9. 无念:佛教用语,指没有杂念,内心清净的状态。
10. 寥寥:形容数量少。
11. 此掩扉:指关门隐居,不问世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水画卷,寄寓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友情的渴望。首联“千峰邻积水,秋势远相依”,描绘出群山环绕、水天一色的景象,表达了秋天的肃杀之气。颔联“路在深云里,人思绝顶归”,以深山云雾为背景,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挣扎。颈联“长天来月正,危木度猿稀”,以明月高悬和险峻的树木为衬,突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尾联“谁得同无念,寥寥此掩扉”,表达了诗人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度过这寂寞的时光。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送别友人、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其创作时间大致可以推测为宋朝中期,因为释希昼是一位宋朝僧人,他的诗作多在这个时期完成。这个时期,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许多文人和僧人都参与到了诗歌创作的热潮中。
在这段时间里,释希昼作为一位僧人,他的人生际遇可能与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密切相关。他在南雁荡山修行,可能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友人分离,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在宋朝中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反映出了这些变化。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和僧人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释希昼作为一名僧人,他的诗歌作品自然也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