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识頔云岑已三十年晚居觉际又八载矣近因山行疑接谈麈偈语奉赠
嬾把无生话更参,月移梅影到枝南。
身心识破梦中蝶,头角老来春后蚕。
笑斸野泉畦露菊,巧寻煖地圃霜柑。
蒲团睡足书遮眼,贝叶丛间会孔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必再深入探讨那些无法实现的话,月光移动到了梅树的南边。
看破了身心的梦境如同蝴蝶一般,年纪大了就像春天的蚕茧。
在田野中欢笑地挖掘泉水和种植菊花,巧妙地寻找暖和的地方种植柑橘。
在蒲团上睡得很香,书本遮挡了我的眼睛,我在贝叶丛林之间与孔子和老子相会。
去完善
释义
1. 无生: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
2. 参:禅宗常用词,表示参悟禅理。
3. 月移梅影:指月亮升起,月光映照下的梅树影子移动。
4. 枝南:梅树枝条的南侧。
5. 梦蝶: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寓言,形容人生如梦。
6. 头角:形容人的气概、才情。
7. 春后蚕:春天过后,蚕茧变薄,比喻人年纪增长,壮志消磨。
8. 笑劚野泉畦露菊:描述在山泉边的田野上挖取菊花时的喜悦心情。
9. 煖地:指温暖适宜种植的地方。
10. 圃霜柑:指在霜降时节收获的柑橘。
11.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圆形垫子,用于打坐或跪拜。
12. 遮眼:遮挡眼睛,这里指书籍放在眼前挡住视线。
13. 贝叶丛:指佛经经文,贝叶是古代印度用来书写经文的植物叶子。
14. 孔聃:孔子和老子,两位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1276-1358)所作,诗名较长,但诗意清晰。全诗抒发了诗人与頔云岑长达三十年的深厚友谊,以及两人在晚年生活中相互陪伴的愉快时光。
首联,“嬾把无生话更参,月移梅影到枝南”,诗人用“嬾把无生话更参”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即对生死之事不再过于执著和探求。而“月移梅影到枝南”则描绘了两位好友相聚的时光,月光映照下梅花的倒影随时间推移悄然无声地改变位置,如同两人多年的情谊,平淡中见真情。
颔联,“身心识破梦中蝶,头角老来春后蚕”,诗人以“梦中蝶”比喻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已经看透了生命的虚幻无常。而“春后蚕”则喻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锐气和才华逐渐消磨殆尽,只能像老蚕一样默默耕耘。
颈联,“笑斸野泉畦露菊,巧寻煖地圃霜柑”,诗人描述了与頔云岑共同度过的田园生活,笑声中挖取野泉水灌溉菊苗,巧妙地寻找温暖的土地种植霜柑,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尾联,“蒲团睡足书遮眼,贝叶丛间会孔聃”,诗人以蒲团为床,诗书为伴,在贝叶经丛中领悟孔子的教诲。表达了诗人晚年闲暇之时,依然关注学问,用心领悟古人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郑清之的《馀石诗文稿》。郑清之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进入太学,嘉泰四年(1204年)举进士,历任太学录、博士、丞相等职。由于朝政腐败,郑清之多次上疏劝谏,未得重视。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后,金人南侵,中原百姓生灵涂炭。时任翰林院学士的郑清之深感忧国忧民,上疏乞求亲征,并极力推荐老将刘光世率军守淮。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郑清之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收复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后因蒙古大军压境而作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