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次施州先寄张十九使君三首 其二
收拾从来古锦囊,今知老将敌难当。
囊中尚有毛锥子,花底樽前作战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理以前的旧锦囊,现在才知道老将敌人难以抵挡。
囊中还藏着毛笔,在鲜花盛开的酒桌前开始战斗。
去完善
释义
1. "将次":将要到达某地。这里指诗人即将到达施州。
2. "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3. "先寄":提前寄给某人。这里是诗人黄叔达写给张十九使君的一封信。
4. "张十九使君":唐朝官员张十九,此处为对他的尊称。
5. "古锦囊":用锦囊装古诗句的典故,这里指诗人黄叔达过去的创作。
6. "老将":经验丰富的老手,这里指诗人自己。
7. "敌":对手,这里指诗歌创作的难度。
8. "毛锥子":毛笔,此处用来比喻诗人的才华。
9. "花底":花的下面,这里指在花草丛生的环境。
10. "樽前":酒杯前,这里指饮酒的场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叔达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诗中,“收拾从来古锦囊”表明了作者对于历代文人墨客作品的珍视,他把这些作品视为珍贵的财富,时常研读学习。“今知老将敌难当”则强调了作者作为文人的自信,表达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也会勇往直前。接下来的两句“囊中尚有毛锥子,花底樽前作战场”是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展示,意指即使在花前月下饮酒赋诗,也能挥洒自如,犹如战场上的大将一般英勇无畏。整首诗充满了豪放之气,展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我才华的自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次施州先寄张十九使君三首 其二》是唐代诗人黄叔达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黄叔达,唐朝著名文人,曾担任蜀州刺史。他的父亲黄凤子是唐朝的礼部侍郎,哥哥黄滔则是著名的文学家。黄叔达家族世代书香,家风严谨,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巨大变化。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自755年至763年持续了八年之久。这场战争导致中原地区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作为文人的黄叔达,也在这场战乱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为了逃避战祸,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漂泊。
在流浪的过程中,黄叔达来到了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在这里,他结识了张十九使君,两人成为了挚友。在漂泊的生活中,黄叔达写下了这首《将次施州先寄张十九使君三首 其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反映了黄叔达在安史之乱时期的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他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