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祇园师煦东白
一别东林远法师,十年沧海梦相思。黑貂已弊犹存舌,白社虽贫尚有诗。菰米云深鸿雁饱,梧桐月冷凤凰饥。台州若问狂司户,张翰湖头两鬓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抒发怀念之情和表现诗人孤独寂寞、清贫自守的诗。以下是这首诗的译文:
自从与东林寺的远法师告别,已经过去整整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对他的思念犹如梦境,无法忘怀。尽管我的黑貂皮衣已经破旧不堪,但我依然坚守着信仰;虽然我在白社的生活贫困,但仍有诗歌相伴。
在云深之处的菰米成熟时,大雁得以饱腹;而在月色冷清的梧桐树下,凤凰却仍在挨饿。如果你来到台州打听我这位狂放的官员,你会发现我在张翰湖边两鬓斑白,过着宁静而简朴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祇园师煦东白:祇园寺的僧侣煦东,字白。
2. 一别东林远法师:东林,佛教禅宗五山之一。此处指与煦东一别距离遥远。
3. 十年沧海梦相思:十年,虚指时间长久。沧海,指大海。
4. 黑貂已弊犹存舌:黑貂,古代一种贵重的皮衣。弊,破旧。犹存舌,指煦东仍有学识和口才。
5. 白社虽贫尚有诗:白社,白色的茅屋,比喻清贫的生活。
6. 菰米云深鸿雁饱: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结的果实。云深,形容远处的高山。鸿雁,一种候鸟。
7. 梧桐月冷凤凰饥:梧桐,一种树木。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郑洪写给他的朋友、僧人煦东的。诗中表达了他们分别多年、相隔千里,但心中仍充满思念之情。同时,诗中也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情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一别东林远法师,十年沧海梦相思”,表达了两人已经分别很久,尽管时间流逝,但心中的思念并没有减少。这里以“沧海”来形容时间的漫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挂念。
颔联“黑貂已弊犹存舌,白社虽贫尚有诗”,则描绘了诗人和煦东的生活状况。黑貂和白云都是象征高贵的物品,这里用来表达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颈联“菰米云深鸿雁饱,梧桐月冷凤凰饥”,则是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景,来反映他们的心境。尽管生活环境优美,但他们的心情依然充满了忧虑和愁苦。这里以“鸿雁”和“凤凰”比喻他们自己,表达了他们对自己的期许和责任。
尾联“台州若问狂司户,张翰湖头两鬓丝”,则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里的“台州”和“张翰湖”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之地,他们希望能够在这里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这里的“狂司户”是对自己的调侃,表示他们愿意放下过去的包袱,去追求新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祇园师煦东白》是南宋诗人郑洪的一首寄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7年,此时郑洪正寓居在当时的越州(今浙江绍兴)。郑洪生活于宋金对峙时期,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政治失望,辞官归隐。在此期间,他与祇园寺的僧侣们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唱和赋诗。
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可以追溯到宋朝佛教的发展。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或与僧人交游,或出家为僧,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洪作为一位有抱负但未能施展才华的文人,选择与僧人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祇园寺僧侣们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与世俗隔绝的孤寂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