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谢雪坡太守咏新城
十二城楼面面开,登高送远兴悠哉。玉虹万丈横银海,白雁千行下弩台。漂泊自怜能赋客,艰难谁识济川才。长江不作东南限,拱北楼头画角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二座城市的楼台层层叠叠,站在高处远眺让人心情愉悦。如同彩虹般的桥梁横跨在广阔的水域上,白色的雁群列队飞过。四处飘泊的我只能以赋词抒怀,感叹谁又能理解我的才干和抱负呢?长江并不局限我们的视野,而北楼的画角却令人哀伤。
去完善
释义
《和谢雪坡太守咏新城》是明朝诗人郑洪的一首诗歌。下面是该诗的词语注解:
1. 郑洪:字定叔,明代浙江义乌人。因曾任景东府通判,所以人称“景东先生”。他工于诗,有《雪桥诗集》传世。
2. 和:和诗,是古代文人用原诗的韵字写诗酬答的一种形式。
3. 谢雪坡太守:即指雪坡太守,可能是作者的友人或者尊长。
4. 咏:赞美;歌颂。
5. 新城:新建的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在地区的新建城市。
6. 十二城门:泛指很多城门。
7. 面面开:每个城门都开放。
8. 登高送远:站在高处眺望远方。
9. 兴悠哉:兴致很高。
10. 玉虹:形容大桥如彩虹般美丽。
11. 银海:大海的别称。
12. 白雁:一种白色的雁鸟。
13. 千行:形容数量众多。
14. 弩台:设有望远镜的高台。
15. 漂泊:四处流浪。
16. 自怜:自我怜悯。
17. 能赋客:能创作诗歌的人。
18. 艰难:困难。
19. 济川才:治理河川的才能。
20. 长江:中国的一条大河,流经多个省份。
21. 作:作为。
22. 东南限:东南地区的界限。
23. 拱北楼:一个象征北方的建筑。
24. 画角:古代军中乐器。
25. 哀:悲哀。
去完善
赏析
郑洪的这首《和谢雪坡太守咏新城》描绘了新城的独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首联“十二城楼面面开”形象地描述了新城的高楼林立,繁华景象;颔联“登高送远兴悠哉”则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情怀。接下来的颈联中,“玉虹万丈横银海,白雁千行下弩台”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画卷:一道如虹的长江横跨天际,白雁成群结队地从箭台飞落下来。这两句诗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新城的繁荣和活力。
而在尾联中,诗人笔锋一转,发出了深沉的感叹:“长江不作东南限,拱北楼头画角哀。”意思是说,如果长江不再是中国的分界线,那么拱北楼上响起的号角声将不再悲伤。这里,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的深切期望,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家的艰难处境。整首诗格调高昂,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崇祯年间,时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诗人郑洪,怀才不遇,内心颇受压抑。他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壮志难酬。面对混乱的社会现象和国家危机,他选择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诗歌之中,以抒发心中之志。
在这首诗《和谢雪坡太守咏新城》中,郑洪描绘了新城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于国家强盛的期盼。然而,他也感慨世事无常,百姓生活艰难。这些情感,既反映了郑洪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也体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明朝已经走向衰落,内外矛盾重重。一方面,朝政腐败,官员贪腐成风;另一方面,民间疾苦,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郑洪的诗歌创作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他的作品,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