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首 其二
关陕雄藩未歃盟,江淮豪杰已鏖兵。金盘泣下铜仙泪,璧月歌残玉树声。斗柄西横文曲暗,天枢北转太阶明。小臣解著中兴颂,怅望黄河几日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关中、陕西一带的强藩尚未加入联盟,长江与淮河的英雄们已经开始激战。泪流满面的铜像见证了战争,华丽的歌声逐渐消亡。北斗星柄西落,文明的光芒逐渐暗淡;天枢星北转,和平的道路愈发光明。我身为一个小臣,记录下国家振兴的事迹,感叹何时才能恢复河山的平静。
去完善
释义
1. "关陕":指关中地区与陕西省一带。
2. "雄藩":这里指的是坚固的城堡。
3. "歃盟":古代结盟时,歃血为誓。
4. "江淮":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5. "豪杰":有才能、有勇力的人。
6. "鏖兵":激战,争战。
7. "金盘":金属制的盘子。
8. "铜仙":铜制的仙人像,此指汉武帝建章宫承露铜人。
9. "璧月":古人以明月喻美人,此处借指美丽的事物。
10. "玉树":美好的声音。
11. "斗柄":北斗七星中排列成斗形的那五颗星。
12. "文曲":文曲星,传说主科甲功名。
13. "天枢":北极星,又称天极、紫微垣。
14. "太阶":天文仪器中的大台阶,也用来测量星辰的高度。
15. "小臣":作者的自称,表示自己地位卑微。
16. "中兴颂":记录国家复兴事迹的文章。
17. "怅望":心怀感慨地远望。
18.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国家的命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感兴”,实际是在抒发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关切与忧虑。诗中提及的关陕、江淮,分别代表着北方和南方的地区。前者尚未达成和平协议,后者已经发生战事,表现了国家正处于混乱动荡之中。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忧国之心,如“金盘泣下铜仙泪,璧月歌残玉树声”,形象地描绘出国家的动荡不安。接着,诗人又借“斗柄西横文曲暗,天枢北转太阶明”表达出希望国家能够走向光明的期待。最后,诗人以“小臣解著中兴颂,怅望黄河几日清”表明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对于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鲜明,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兴二首 其二》是唐代诗人郑洪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中叶,即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在这个时代,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被誉为“开元盛世”。
郑洪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他曾担任地方官吏,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贬谪。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的诗歌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感兴二首 其二》中,郑洪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我们应该珍惜时光,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思想反映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