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楚良
八月西山爽气多,两峰如髻绿嗟峨。苏公堤上无杨柳,岳武坟前多薜萝。关口烽烟苗子寨,江头风浪越郎歌。远游不似归来好,菱芡满湖生白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八月的西山峰峦重叠,清爽宜人,两座山头像女子的发髻,绿油油的让人感叹不已。苏东坡修筑的堤坝上没有杨柳依依,岳飞陵墓周围却生长着繁茂的藤蔓。关口的烽火台上烟雾缭绕,江边风浪中传来船夫的歌声。外出游玩还是比不上回家的好,因为家乡的湖泊里长满了白色的菱角和芡实,给人带来了满满的喜悦。
去完善
释义
1. 八月:这里指阴历八月,秋天。
2. 西山:西边的山,这里应该指的是诗人在地理位置上的西边的一座山。
3. 爽气:清爽的空气。
4. 两峰:两座山峰。
5. 如髻:像女子的发髻一样。
6. 绿嗟峨:绿色的嵯峨山。
7. 苏公堤:西湖的苏堤,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修建。
8. 杨柳:即柳树,常用来形容离别时的情景。
9. 岳武: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坟墓在西湖边上。
10. 薜萝:一种藤蔓植物,这里用来形容岳飞的墓地周围的植被。
11. 关口:险要的通道或地点,这里可能指作者行进的途中经过的一个地点。
12. 烽烟:烽火台的烟雾,古代用于传递军情。
13. 苗子寨:苗人居住的寨子,可能是作者沿途经过的一个地方。
14. 江头:江边。
15. 风浪:波浪和风力。
16. 越郎歌:越地的山歌。
17. 远游:远离家乡的旅行。
18. 归来:回到家乡。
19. 菱芡:水生植物,可食用。
20. 白波:白色的水波。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和抒发诗人情感的七言律诗。首先,诗人以“八月西山爽气多”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幅初秋时节、西山的清爽画面。接着,诗人以“两峰如髻绿嗟峨”形容山峰的形状和颜色,表现出山势的峻峭和翠绿的景象。随后,诗人通过对比苏公堤与岳武坟的景象,表达了不同地点的景观差异,展示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诗人还通过对“关口烽烟苗子寨”和“江头风浪越郎歌”的描述,表达了对边疆地区风俗习惯的好奇和对远方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以“远游不似归来好,菱芡满湖生白波”收尾,揭示了归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楚良》是明朝诗人郑洪于弘治年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弘治时期(1488年-1505年),明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郑洪经历了一系列人生际遇。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和批判。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追求理想,而是选择了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明朝弘治年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受到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瓦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郑洪作为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的反思以及对朋友的怀念,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