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茜溪隐居会项从理
树绕河堤水绕门,人烟鸡犬自成村。清时自保无兵甲,白屋相传有子孙。仿佛巴仙藏橘圃,依稀晋士入桃源。柏台小吏吾知己,日日相逢具酒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树环绕着河堤,河水围绕着村庄的门楼,这里的人们和鸡犬共同生活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村落。太平时期人们自保无须兵器,白色的房子里世代相传生活着子孙。这个场景仿佛是巴仙人的橘子园,又像是晋朝隐士进入桃花源的地方。我了解并珍视柏台的小吏们,每天都能与他们相逢共享美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茜溪:当为作者的家乡或者一处地名。
2. 隐居会:作者与朋友相聚的地方,可能是一所隐士居所。
3. 项从理:作者的友人,生平不详。
4. 树绕河堤水绕门:描述了隐居环境的美好与宁静。
5. 人烟鸡犬自成村:表达了此处是天然的村居,没有外界的纷扰。
6. 清时自保无兵甲:此处在和平时期,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7. 白屋:此处指的是简陋的房屋,表明这个地方的简朴生活。
8. 仿佛巴仙藏橘圃:此处化用巴仙人的故事,巴仙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生活在四川一带,以种植橘树为业。这里暗示隐居处环境优美,适宜种植橘树。
9. 依稀晋士入桃源:此处的“晋士”指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他因避乱而进入桃花源。此处表示作者与朋友所处的隐居环境就如同桃花源一样宁静美好。
10. 柏台小吏:指负责民政事务的小官吏,这里是作者自喻。
11. 吾知己:我了解自己的人。
12. 日日相逢具酒樽:每天都和朋友一起喝酒畅谈,享受美好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村居生活的美好。首联以“树绕河堤水绕门”开篇,点明地点和环境,树木环绕着河堤,水流围绕着房屋,营造了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接着,“人烟鸡犬自成村”一句,表现了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村庄。
颔联“清时自保无兵甲,白屋相传有子孙”中,诗人表达了在太平盛世,村民们过着安定的生活,没有战争的困扰;而他们的家业得以传承,子子孙孙延续着美好的生活。这一联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村民生活的关怀。
颈联“仿佛巴仙藏橘圃,依稀晋士入桃源”则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引用,进一步渲染了村居生活的美好。诗人将这里的村民比作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们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种植着橘子,享受着田园风光。这里的环境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一种神秘而又美好的感觉。
尾联“柏台小吏吾知己,日日相逢具酒樽”则表达出诗人和当地的友谊,他与那些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相熟相知,每天都可以相聚在一起,共享美酒佳肴。这一联不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村居环境的描绘、历史的想象以及友情的赞美,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卷,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茜溪隐居会项从理》是南宋诗人郑洪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逐渐繁荣。
在南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在政治失意时退隐山林,过着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诗人郑洪也是如此,他曾任官职,后辞官归隐,专注于文学创作。在这首诗中,郑洪描绘了自己与友人项从理在茜溪边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郑洪在南宋时期的文人圈中有一定的知名度,他的诗歌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创作这首《过茜溪隐居会项从理》时,郑洪正身处茜溪边的隐居之地,与友人项从理共度宁静的时光。他们一起在溪边垂钓、饮酒、赋诗,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