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萧山秋兴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萧山秋兴二首 其二
双杵孤砧捣客心,野云江树障秋阴。越王台上青山小,贺监湖头绿水深。负郭已无田二顷,传家那有橘千寻。卧龙只合南阳老,梁甫愁来莫浪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双杵孤砧捣客心,野云江树障秋阴。 越王台上青山小,贺监湖头绿水深。 负郭已无田二顷,传家那有橘千寻。 卧龙只合南阳老,梁甫愁来莫浪吟。
去完善
释义
1. "双杵孤砧捣客心":双杵,指两个木棒或石块制成的捣衣工具;孤砧,孤单的捣衣石。捣客心,用捣衣声引起旅客心中的思乡之情。 2. "野云江树障秋阴":障,遮蔽;秋阴,秋天的阴郁天气。这句诗形容远处的云朵和树木遮挡了秋天的阴暗天空。 3. "越王台上青山小":越王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著名景点,相传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建置的观台;青山小,形容远处山景显得矮小。 4. "贺监湖头绿水深":贺监湖,又名鉴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是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绿水深,描述湖面宽广且湖水碧绿深邃。 5. "负郭已无田二顷":负郭,靠近城市的地方;无田二顷,意指没有足够大的土地可以耕种。这句话表达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失去土地的忧虑。 6. "传家那有橘千寻":传家,传家的宝物;橘千寻,形容橘子树的果实繁多。这句话表示诗人对家园果树的喜爱以及对于家族世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7. "卧龙只合南阳老":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自比为“卧龙”;南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曾在此隐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认为诸葛亮应该在南阳度过晚年,而不是出仕为官。 8. "梁甫愁来莫浪吟":梁甫,又称梁父,古曲名,用于表达悲伤的情感;莫浪吟,不要随便地吟咏诗歌。这句诗意味着当心中充满哀愁时,不要随意抒发内心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洪在萧山的秋天里所见的景象以及他的思绪。诗人以"双杵孤砧捣客心"开篇,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异地中的思乡之情。接着,"野云江树障秋阴"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界的萧瑟和冷清。接下来,"越王台上青山小"两句则通过对比越王台上的青山和贺监湖头的绿水,表现了江山如画的美丽景色。然而,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却感到自己的处境困苦。他抱怨说"负郭已无田二顷"(耕作的土地已经丧失),"传家那有橘千寻"(家族产业已不复存在),表示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最后,诗人借用了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像卧龙一样只能老去,无法有所作为。这种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使整首诗显得生动而富有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萧山秋兴二首》是唐代诗人郑洪的组诗作品,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唐玄宗朝,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人郑洪正是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这组诗篇。 郑洪生活的时代,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在这个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种种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和激化。诗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丰富,既有对盛世的赞美,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深入观察社会现实,以诗歌为武器,揭露时弊,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萧山秋兴二首 其二》正是郑洪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萧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萧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通过诗歌传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