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楚良之杭州
七月仙舟溯大江,满江花雨送飞幢。琳琅金■笔五色,天宝龙光剑一双。春透桃花青海浪,秋涵桂树白云窗。别离最苦东曹掾,醉倒沙头玉两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七月的仙舟沿着大江逆流而上,整个江面铺满了鲜花和细雨,伴随着高高的飞檐。我们带着五色的笔和天宝龙光的宝剑,书写着春天的桃花和秋天的桂花。离别时分,最为痛苦的是东边的曹掾,他们醉倒在沙头的白玉酒缸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七月:指农历的七月,这是描述时间的一种说法。
2. 仙舟:指驶往杭州的船,这里暗含江南水乡的特色,也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意。
3. 大江: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从西至东流经多个省份。
4. 满江花雨:形容江面上花朵如雨般飘落的美景。
5. 飞幢:驶得很快的船。
6. 琳琅:美玉,此处可能指的是船上的装饰品或珍宝。
7. 金■(bǐng):古代的一种书写工具,类似于今天的毛笔。五色:指五彩斑斓的颜色。
8. 天宝:唐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龙光剑被认为是最好的剑。剑一双:指两把剑。
9. 春透桃花:春天的桃花开放,比喻春天景色。青海浪:指西湖的水波。
10. 秋涵桂树:秋天的桂树花香,比喻秋天的景色。白云窗:指杭州的高楼窗户。
11. 别离:指友人离开。东曹掾:诗人的朋友楚良在东汉任过的官职,这里用来称呼他。
12. 醉倒沙头:指诗人与朋友在杭州临别时饮酒告别。玉两缸:形容酒的美妙和珍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送别友人楚良前往杭州的场景。诗中分别展示了江水、花雨、飞幢、金笔、宝剑、桃花、海浪、桂树、白云等元素,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五色的笔墨与龙光的剑意,表达了友情的珍贵与离别的不舍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楚良之杭州》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郑洪的作品。郑洪生活于明朝中期,大约公元1470年至1525年之间。他的诗才横溢,但一生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在士人官僚的排挤下,郁郁不得志。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当时郑洪因个性刚直、不趋炎附势而遭到排斥,内心感到愤懑不平。在这个时期,明朝政治腐败,宦官权力日益膨胀,文人学士的地位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风气较为颓丧。郑洪在这样的环境下,虽才华横溢却无法施展抱负,只能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愁绪。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郑洪对好友楚良即将前往杭州担任地方官员的离别之情。他以杭州的美丽风光为背景,希望楚良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为民造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诗歌中,郑洪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既富有哲理又充满诗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