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仪亭

标题包含
过仪亭
扁舟落日过沙湖,十月清霜野水枯。稚子刺船争打鸭,小娃倚市夜当垆。红红枸杞珊瑚出,白白芦花组练铺。有约草堂陈孺子,夜篘浑酒煮江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艘小船在夕阳下驶过沙湖,十月的寒露使原野上的水流变得干涸。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驾船去捕捉鸭子,小姑娘们在市集上靠着酒炉售卖。鲜艳的枸杞如同珊瑚般呈现出来,白色的芦花在湖边编织成一片片美丽的景象。我与小陈约定在草堂相聚,晚上一起煮江鲈鱼喝上几杯好酒。
去完善
释义
1. 扁舟:小船。2. 沙湖:即江苏高邮的沙堰湖。3. 清霜:寒霜。4. 野水枯:指河流结冰。5. 稚子:年幼的孩子。6. 刺船:划船。7. 打鸭:捕捉鸭子。8. 小娃:小女孩。9. 倚市:靠近市场。10. 当垆:指卖酒。11. 枸杞:一种红色浆果,可食用或药用。12. 珊瑚:比喻枸杞果实累累的样子。13. 组练:比喻芦花的白色与排列整齐。14. 有约:预先约定。15. 草堂:茅屋。16. 陈孺子:诗人郑洪的朋友,此处用作尊称。17. 夜篘:夜晚酿酒。18. 浑酒:浊酒。19. 江鲈:江中的鲈鱼。
去完善
赏析
《过仪亭》是郑洪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首联“扁舟落日过沙湖,十月清霜野水枯”,描述了作者乘坐小舟在落日的余晖中穿过沙湖的情景。秋高气爽,湖面清澈,波光粼粼,落日余晖映照在湖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接着作者又以“十月清霜野水枯”勾勒出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色,展现出秋天的肃杀之气。 颔联“稚子刺船争打鸭,小娃倚市夜当垆”,通过儿童的嬉戏和市井的热闹反映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纯朴。儿童在船上嬉戏打闹,争先恐后地捉鸭子,而市集上的小孩则依靠着摊位,在夜晚卖酒。这些场景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风情。 颈联“红红枸杞珊瑚出,白白芦花组练铺”,通过对枸杞、芦花的细致描绘,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秋天美景图。红色的枸杞像珊瑚一样鲜艳夺目,白色的芦花如同轻柔的白练般覆盖在水面上。这两句诗以鲜明的色彩对比营造出秋天特有的景象,使人们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画卷之中。 尾联“有约草堂陈孺子,夜篘浑酒煮江鲈”,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草堂,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草堂是诗人理想中的隐居之地,与好友相约于此,饮酒畅谈,共叙友情。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与现实景象紧密相连,既展现了诗人的豪爽性格,又传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仪亭》是宋代诗人郑洪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74年,即北宋神宗熙宁年间。 在创作这首诗时,郑洪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他因学识渊博、才情出众而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同时也因为直言敢谏而受到一些权贵的排挤。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势,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边疆战争频繁。 郑洪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同时,他也关注到国家的困境,对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同情。 在诗中,郑洪以仪亭为切入点,通过对仪亭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仪亭原本是一个繁华的场所,但在他眼中,却显得荒凉破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衰落景象。同时,他还通过对过往的追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总的来说,《过仪亭》这首诗是在北宋社会矛盾激化、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郑洪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