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夜宿张景叔听雨联句忆张思廉
黑云如浪没金鸦,白雨连山卷雪车。观海仙人骑赤鲤,驱雷使者蹑黄蛇。千茎雪溜悬银竹,一穗秋灯垂宝花。门外波涛接河汉,客星光彩动灵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乌云如同海浪吞噬了金色的乌鸦,白色的雨水接连群山,如同卷起了雪花的车轮。海边的神仙骑着红色的鲤鱼在观察海洋,雷神的使者踏着黄色的蛇在空中行走。千枝冰挂如银色的竹子般悬挂着,一盏秋灯如宝莲灯一般垂下。门外波涛汹涌仿佛连接到了银河,明亮的星光似乎在微微晃动。
去完善
释义
1. 金鸦:即金乌,太阳的别称。这里指被乌云遮住的太阳。
2. 白雨:指急速降落的大雨。
3. 观海仙人:此处以“观海仙人”象征张景叔,这里意味着他在听雨的同时也观察着自然景象的变化。
4. 赤鲤:红色的鲤鱼,也是神仙乘骑的象征。这里用于比喻张景叔此时的处境和心境。
5. 驱雷使者:传说中能驱使雷电的神明。这里用来形容电闪雷鸣的景象。
6. 黄蛇: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以描绘闪电的形状。
7. 雪溜:指瀑布。
8. 银竹:用银色竹子比喻瀑布的壮观景象。
9. 宝花:珍贵的花朵,这里指油灯上的火花。
10. 河汉:即银河。
11. 客星:此处指诗人自己。
12. 灵槎:神话中来往天河的神秘木筏。这里用以形容雨水落在地上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思绪的诗作。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八月初三夜观雨的情景。
诗的第一联“黑云如浪没金鸦,白雨连山卷雪车”,形象地描绘了乌云翻滚、大雨滂沱的景象。“金鸦”指金色的乌鸦,象征着阳光,而“黑云如浪”则是将乌云比喻为汹涌的波涛,形象地表现出了乌云蔽日的景象。“白雨连山卷雪车”则将雨水比作白色的浪花,连绵不断的山丘则成为了浪花翻涌的舞台。
第二联“观海仙人骑赤鲤,驱雷使者蹑黄蛇”,这两句诗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想象力。在这里,诗人将观海的仙人比作骑在红色鲤鱼上的神人,而驱雷的使者则被形容成踏在黄色蛇身上的神秘人物。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雨中激起的壮丽景色,而且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渴望突破现实、追求奇幻世界的情感。
第三联“千茎雪溜悬银竹,一穗秋灯垂宝花”,继续描绘雨中的景观。“千茎雪溜悬银竹”将冰柱比作银色的竹子,展现出冰柱挂在屋檐下的美景。而“一穗秋灯垂宝花”则把灯光比作秋天的花朵,灯光与窗户交相辉映,更显诗意盎然。
最后一联“门外波涛接河汉,客星光彩动灵槎”,以广阔的视野收束全篇。诗句中,诗人将门外的波涛比喻为银河,以此展现自然界壮美的画卷;同时,诗人在此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期待重逢的美好愿景。整首诗风格豪放,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明朝诗人郑洪之手,创作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在诗人的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的永乐盛世。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文人学士得以在朝堂上受到重视,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
郑洪在诗坛上享有盛誉,与友人张景叔和张思廉关系密切。他们常在一起探讨文学、饮酒作诗,风雨无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永乐三年八月初三夜,郑洪因事外出借宿在张景叔家,适逢雨夜,两人相谈甚欢,遂即兴赋诗以缅怀故友张思廉。
去完善